从1815年第一份海外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至今,海外华文媒体已在不知不觉间走过200年的风雨历程。站在200年后的新起点,海外华媒如今发展得怎样?能否赶上“互联网+”的新浪潮?又该如何更好地向海外读者讲述“中国故事”?
8月22日至8月24日,由国务院侨办、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30名海外华文媒体人齐聚一堂,以“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为主题,畅言发展,共同勾画海外华媒200年后的新姿态、新转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木板雕印、线装书页、每期约2000字……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了最早的海外华人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此拉开了华文媒体植根海外、蓬勃发展的大幕。
斗转星移200年,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二次世界大战到中国改革开放,几乎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有华文媒体为变革发声、为祖国呐喊的活跃身影。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在论坛开幕式上所说:“1815年以来的两百年,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也是华文媒体自强自立、薪火传承、做大做强的两百年。”
步步是辛劳,字字是责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何才能在异乡的陌生土壤生根发芽,站稳脚跟?荷兰《联合时报》社长陈光平曾说,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里,海外华文媒体以中文为媒介,用方块字表达,传播着中华文化,本身便是件温馨感人的事。也正是肩头这份文化责任与使命,使海外华媒人即使面临诸多困境,依然顽强拼搏,努力发声。
如今,经过200年的薪火相传,过去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华文媒体共1019家,不仅涵盖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介形式,也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介平台占据一席之地。
如不少海外华媒人所说,今天的海外华媒不再只是一支在“异文化”中奋战的“孤军”,而已成长为国际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海外华文媒体的壮大,给了我们更多前行的动力和信心。”首次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安哥拉日报》社社长高阳兴奋地对笔者说。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行业都在面临巨大的冲击,海外华媒同样不出其外。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海外华媒又如何思新求变?
两年前,德国明斯特电视台中国部总监周俊就和他的团队尝试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偏好,在格林童话之乡——德国编撰出版了德文版《黄鹤楼的童话故事》。
当然,互联网时代带给海外华媒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崭新的理念。如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此次传媒论坛高端论坛上所说:“‘+互联网’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而‘互联网+’则是一个从思维模式到运营模式的融合叠加。”
融合,正是如今海外华媒从“+互联网”走向“互联网+”的一种新转变。
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决心借助媒介融合,为读者打造纸媒引领新媒体的“美好生活”。“‘纸’没了,‘报’还在。‘报’的核心地位不能变。”谈及纸媒的发展前景,郑衣德依然充满乐观,这种乐观并不盲目。他与笔者分享了他对于未来媒介分工的清晰规划:“根据新闻类别来跨媒介运作,快新闻上客户端,大新闻依靠报纸做系列专题。”
对此,美国美南新闻报业电视传媒集团总裁李蔚华也深有同感:“媒介融合是一定要做的!”
李蔚华在美国经营着3家华文日报,在他看来,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将是媒介竞争的最终决战场,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华文媒体的节目来源和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廉价的媒体资源,比如和YouTube、Facebook等互联网媒体合作,把这些网站上的视频节目变成我们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和它们共享利益。”
“华文媒体要在‘互联网+’的社会形态下生存,必须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也认为,海外华媒应该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华文化为底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人才、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抱团讲好“中国故事”
200多年来,媒介形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对于海外华媒来说,讲述中国故事始终是他们坚守的目标。正如意大利《世界日报》社社长胡兰波所说:“海外华媒是中国故事的最好叙述者,我们承担着这样的责任。”
而在互联网时代,海外华媒讲述中国故事的渠道将更加多元,思路也将更加开阔。胡兰波告诉笔者,除了双语杂志,她还开设了3个网站,最近上线的一个是做中国特色产品的推广。“不单单用文字,物件也可以讲述故事。”胡兰波对自己的新尝试充满信心。
西班牙欧华传媒集团社长陶辛夷则认为,海外华媒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善用当地语言,增进受众理解,还要采用更加国际化的方式,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性,同时也可以与当地媒体强强联手,搭建多种平台。
当然,在海外,面对异国他乡的环境与多种媒介的冲击,华媒如果单兵作战总是显得力量薄弱。“海外华文媒体要有‘新思路’,也要与国内媒体共同思考、探索、尝试。”今年上半年,裘援平就曾为海外华媒发展提出一条新路径:“抱团取暖”,携手合作。
如今,这份美好的愿景离现实又近了一些。在此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就成立了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第一个“产业中心”机构,为海内外华文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络和资源互动等提供平台,从而在“抱团”合作方面走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
200年后,继续扬帆前行,海外华媒不仅正在完成自身的华丽转型,也将众志成城,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响亮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