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淮安古城

寻十番锣鼓

朱天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5日   第 08 版)

  图为《十番锣鼓》演奏现场。
  来源:百度

  10多年前,我观看了一场淮安民间古乐的演出。据说是绝迹60多年后首次公开亮相。只见10多位峨冠博带、长衫飘飘的表演者端坐台上,演奏时管弦声、锣鼓声、歌声交相辉映,此起彼伏,旋律优美动听,音调跌宕起伏极富抒情色彩。一曲终了,余韵犹在上空盘旋,台下鸦雀无声,继而掌声雷动。我在台下兴奋地鼓掌,对它充满了好奇。它是怎样被发现的?这60年里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这一古乐的发掘整理人周宝洪。他一开始在淮剧团做琴师,而后到学校担任音乐老师,再到文化馆从事音乐创作,一辈子都在和音乐打交道。在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了解了这一古乐破蛹化蝶般的新生历程。

  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周宝洪结识了家住淮安河下古镇的陈宝富。他们常在一起切磋民乐,感情日益深厚,结成了忘年之交。1997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已是83岁高龄的陈宝富来到周宝洪家,将一本用手帕包裹的书递到了周宝洪的面前。周宝洪打开后,毛笔小楷书写的“十番锣鼓”四个字映入他的眼帘。这本书由熟宣纸捻订而成,记录着《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到春来》、《前探营》、《后探营》、《归依》、《红楼撇子》、《朝天子》、《阳告》等十首曲目。陈宝富告诉周宝洪,这本原谱他已珍藏多年,自己时日无多,他希望周宝洪能将它整理出来,有朝一日重登舞台。

  没过多久,陈宝富老人就驾鹤西去。老朋友的嘱托与遗愿让周宝洪踏上了长达十余载的“十番”探寻之路。通过查找史料、走访调查,周宝洪了解到《十番锣鼓》的辉煌历史。江苏淮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作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冲以及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漕运总督署的所在地,这里繁华富庶,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清道光年间,民间乐师孙毓卿将从京师流传而来的昆曲宫廷音乐进行改造,加进锣鼓打击乐器、各种管弦乐器,插入诗词咏唱,改创成淮安《十番锣鼓》。这一音乐形式一经问世,便受到大家的欢迎。当年民间艺人结成的《十番锣鼓》“堂子”有许多个,以“粮安堂子”、“敬安堂子”、“善安堂子”最为有名,淮安老百姓家有喜事时常会将其请来演奏。而每年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则是《十番锣鼓》一年一度的盛会。这一天通衢闹市张灯结彩。各个“堂子”召集演奏艺人,由8人抬着一座雕刻精致的陈设乐器的木架,满悬璎珞灯彩,善吹笙箫管笛者前导,长于琴筝瑟琶及锣鼓者于架内合奏,走街串巷,边走边演奏,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声势浩大,热闹非凡。这样的鼓乐场景,到1939年日军占领淮安而戛然而止。《十番锣鼓》人走艺失,就此沉寂。

  当了解了《十番锣鼓》的辉煌过去与坎坷历程时,周宝洪有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把这一独特的民间古乐整理出来,早日实现老友的遗愿。可当他拿起这本用古代工尺谱记谱的手抄本,却感到无从下手。周宝洪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一个人的出现令研究工作柳暗花明。2001年春,昆曲曲家王正来到淮采风,负责接待的周宝洪拿出《十番锣鼓》手抄本向他请教。王正来向周宝洪详细讲解了民间工尺谱的记谱法。

  王正来的指点犹如一把金钥匙,帮助周宝洪打开了一扇通往“十番宝藏”的大门。又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十番锣鼓》的乐器演奏旋法、定弦方法、十种打击乐器的打法等难题相继被他攻克。当古谱译成简谱,古乐便从历史深处走了出来。

  我听着周宝洪的讲述,犹如在听一段传奇。以至老人话音已落,我还未回过神来。眼前这本纸张发黄的古谱,仿佛让我看到了一条涓涓流淌的音乐河流,细而不弱,不舍昼夜。

旅游创客的生意经
寻十番锣鼓
武当神韵
责编:尹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