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五部书,五个作家

吴 倩 刘轶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1日   第 07 版)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时,81岁的王蒙正在北戴河写作。

  作家格非刚和家人从内蒙古度假返京就接到了获奖的喜讯,除了要不停接听朋友们道贺的电话,这一天并无太多变化。另一位远在河南的获奖作家李佩甫同样淡定地对媒体说:“中午吃的还是烩面,唯一的不同是多抽了两支烟。”

  上周,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担任评委会主任的62人评委会,通过6轮严格投票,从252部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中最终选出了5部获奖作品。

  面对着众多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参与过三届茅奖评审的资深评委朱向前说:“在今天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背景下,还有这么多作家在执著淡定地写小说,非常不容易。”

  一个普遍的判断是,获奖的5部纯文学作品代表了4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发展的顶尖水平。

  完整的结构和浓郁的生活感

  来自北方的两位作家王蒙、李佩甫,和来自南方的三位作家格非、苏童、金宇澄,因为获奖而受到共同关注。描绘江南和勾勒北国的作品,也带着地域特色碰撞在这届茅奖。

  从年过八旬的获奖者王蒙,到生于1964年的格非,5名作家均堪称文坛名将。从描绘百年多维历史的《江南三部曲》到聚焦当代上海人真实生活的沪语小说《繁花》,5部作品在题材领域、写作手法上表现出的跨度,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也表现了这个时代生活的广度。

  在脱颖而出的背后,是这5部长篇小说完整的结构和浓郁的生活感。

  在8月18日举行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提到:“对长篇小说来说,结构是首要的。”他以苏童的《黄雀记》为例说,因为小说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使没有鸿篇巨制,对历史的把握依然准确。评委胡平谈到《江南三部曲》时说,它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既有“花家舍”作为线索,又在第三部出其不意地将对乌托邦和人类理想的描写缩到了一个家庭中去,仅是结构已经显示出很高的创作和构思水平。

  陈晓明谈及王蒙的《这边风景》,认为其中有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创作手法的生活感,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对文学和生活关系的处理,也在《繁花》一书中有所体现。

  五部作品,五种生活姿态

  金宇澄因为在弄堂网上“闲扯”受到鼓励,而不经意间有了《繁花》的开头。格非则是从上个世纪末就一直在酝酿《江南三部曲》,整个创作和发表的过程前后加起来有近20年的时间。在获奖的第一时间,他表示今后不会再创作三部曲,因为“太累了”。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金宇澄,因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希望不了解上海的朋友“进来看看”,自然而然地创作了沪语小说《繁花》,后又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不断改良书中的方言,消除上海话和外地读者之间的隔阂,比如上海方言中实际使用最频繁的“侬”字就没有在书中出现。

  胡平在谈到《繁花》以方言小说获奖的一些争议时说:“这个作品是把作者一辈子的生活体验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体验写在了一本书里。”

  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上,停留着李佩甫的笔触。《生命册》发表于李佩甫花甲之年,为了更加顺畅地写作,他在卧室里完成了这部38万字的长篇小说。评委孟繁华认为,《生命册》真实再现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李佩甫长期以来对农村新变化有着亲身感受,对中原地带的风土民情把握得较为透彻。

  在评选过程中和结果公布后都备受关注的王蒙和他的《这边风景》则更显独特。这部作品初次定稿于1978年,出版于2013年,尘封了35年,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特殊的历史背景曾让王蒙走入特殊的边地生活,他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熟悉是别人没有的,这部描写多民族生活的作品也是空前的。朱向前用一个比喻解释了《这边风景》的独特意义:“上一代作家就像一条有头有尾却缺少中段的‘清蒸鱼’,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上世纪60和70年代作品的空白,而这部作品则不仅仅属于王蒙的中段,也是属于这一代的中段。”

  (人物速写:罗雪村) 

编者按
五部书,五个作家
这个奖没有辜负文学
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