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克兰河畔盛开民族团结花

李向东 刘翼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1日   第 06 版)

  181团中学老师在阿克喀仁村学校授课

  181团与地区歌曲团进行慰问演出交流

  在祖国北疆的阿勒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支流克兰河缓缓地流淌,养育着两岸的各族儿女。这里就是兵团十师181团所在地巴里巴盖。60年来,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间生根、发芽,民族团结的鲜花在每一寸土地上绽放。 

  兵地共建促发展

  十师181团成立于1953年,是阿勒泰山脚下第一支屯垦戍边部队,被誉为“阿山第一团”。全团总人口9073人,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土族、满族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0人。团场与阿勒泰市4个乡、11个村(队)相邻,有近10万少数民族相邻居住,是十师居住和睦邻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也是唯一有清真寺的团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181团各族职工群众与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1953年,181团建团初期就成为阿勒泰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结束了阿勒泰地区粮食外调的历史,实现了自给自足;兵团战士剿匪平叛缺少马匹,哈萨克族老乡主动捐献马匹,充当向导;团医院建立60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为周边地方村民提供义诊;团双语幼儿园每年接收地方民族幼儿近百人入学;团中学与巴里巴盖乡寄宿制学校1985年起建立共建学校,开展双语互学、课堂交流、联谊汇演等活动……

  长期以来,181团党委始终把兵地共建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在加快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支持和带动周边地方乡镇发展。

  民族团结助脱贫

  181团党委与阿勒泰市委建立了融合发展机制,组织全团40余个单位、300余名副连以上干部开展兵地民族一家亲结对活动,目前已与邻近11个乡镇结对,与300多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认亲结对。2014年,该团将32名贫困少数民族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制定地方少数民族团购房优惠5万元的政策,吸纳近百名地方少数民族群众来团就业,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达60余件。

  民族团结带动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团结工作不可忽略的事实。该团七连利用自身的养殖优势,协调帮助了50多名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到七连发展畜牧业致富增收。七连职工、党员胡军亮,与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呼玛、别克布拉提、古丽努尔3个贫困牧民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住房,传授养殖技术,使他们不但学会了设施饲养牛羊,每人每月还能拿到3000元工资。

  2012年,胡军亮出资40万元帮助三牧场脱贫家庭加娜进行牲畜育肥,加娜连续两年获得了10多万元的纯利润,过上了小康生活。2015年,胡军亮又与地区三牧场的哈萨克族贫困牧民努尔兰、耶克平两家结对,出资30万元帮助发展畜牧业。七连先后被评为师、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连队。181团团部社区每年都组织兵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与阿勒泰地区歌舞团进行联谊交流演出。

  181团在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兵地共融上,始终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示范点的作用。近年,该团先后表彰了基层单位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30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窗口6个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兵地共建)示范点2个。

  几十年来,181团各族职工群众与地方少数民族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胡军亮等人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职工群众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也早已传遍了阿山脚下、克兰河畔,在十师181团的热土上久久流传。

焦裕禄精神激励新疆党员干部
克兰河畔盛开民族团结花
《梦开始的地方》举行首映式
152团:在天山北坡建酿酒葡萄园
张文玲:笔墨长风筑云野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