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北京大栅栏

重现前门市井商业风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19日   第 08 版)

  大栅栏商业街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是当年在京城流传的顺口溜,这些商号算得上是京城内的顶级名牌。同仁堂的中药、瑞蚨祥的丝绸、马聚源的帽子、内联升的布鞋、张一元的茶叶、六必居的酱菜,这些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如今依然在大栅栏挂着。

  明朝初年,正阳门外开始建廊房,到清代逐步发展成为“专业、高端”的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街区。1919年,据京师总商会统计,大栅栏地区共有31个行业4495家店铺,“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京剧、士乡、革命、出版、美食、会馆、宗教、茶室,这些都与大栅栏难以分割,多元共存是大栅栏的历史基因。

  如今,重修后的大栅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卤煮店冒着热气的老灶大锅、布料店内丝绸布匹的摆放布局、加建的朱红窗阁牌楼、青砖灰瓦白线墙的街坊建筑、重新开张却风味依旧的新成炸酱面馆、挂着“退税商店”标牌的瑞蚨祥绸布行,这一切都带给老北京人和外地人各种惊喜。

  2011年,大栅栏启动“大栅栏更新计划”,通过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商家合作,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解决街区改造难题。走进大栅栏商业街周边街巷胡同,会发现文化创新产业落户众多,各种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志愿者和社区项目活跃,而这一切并没有与大栅栏以及胡同内的居民割裂,“自愿腾退、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街巷改造原则非常成功,“高大上”和“接地气”在这里一点不矛盾。

  悠久传统的市井商业,丰富的业态环境,保留完好的空间格局,使大栅栏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成为北京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李欣航整理) 

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重现前门市井商业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的门槛与底线
留住最好的巴蜀记忆
香山商业文化的心脏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