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传递中巴友谊的接力棒

周继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10日   第 08 版)

  图为阿姆扎德

  最近“阿姆扎德”这个名字火了。这个来自巴基斯坦、现在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的小伙子一连被中国媒体采访了数次,人民网、搜狐网刊登了对他的采访,还有许多公司伸出橄榄枝,希望与他进行合作。

  事情的起因是优酷上的一个短视频《跟着大大走:习大大访巴前夕》。在这段视频里,一群巴基斯坦学生和中国青年用快闪的方式来表达中巴友谊,预祝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圆满成功。阿姆扎德便是策划和发起者。

  他说,自己的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20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年轻人,就这样在北京上演了一场歌颂中巴友谊的表演。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许多老师同学看后都很喜欢,视频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甚至远在巴基斯坦的朋友也看到了,还为此专门给他打来电话。

  与中国结缘  从上一辈说起

  现在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阿姆扎德来中国已经6年了,他本科阶段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经贸方向,后来又获得奖学金,继续在中国攻读研究生。

  说起他的中国缘,则可以追溯到他的上一辈。阿姆扎德的父亲是一名运动员,曾跟随一位从中国来的教练进行训练,父亲经常提及这位中国教练。幼年的阿姆扎德还从一篇专门介绍中国的课文中知道了中国人长什么样,而成龙、李小龙的功夫片让他首次接触到汉语。童年零星的记忆,父亲对中国的情谊,渐渐使得阿姆扎德对中文和中国充满向往。

  高中毕业后,阿姆扎德进入巴基斯坦可以学汉语的学校——国立现代语言大学。6个月后,阿姆扎德因学习成绩不俗而获得奖学金,前往中国继续学习汉语。

  初到中国  记忆犹新

  2009年8月31日,20岁的阿姆扎德离开家乡来到中国。他对这一天记忆犹新。

  从来没有住过高楼的他一下子就被安排到7楼;许多中国菜的味道非常奇怪,根本吃不惯。这个第一次离开家的少年,窝在宿舍哭了半个小时。

  生活上的不适应还在其次,学习上的困难更让他头疼不已。尽管已经在巴基斯坦学了6个月的中文,但是阿姆扎德的口语和听力依旧不能支持他与中国学生无障碍交流。跟同学说“你好”时,得到的回应是:“哇,你的中文好棒!”他知道中国同学是在夸他,但是,这个“棒”字是什么意思,却不清楚。

  6年中国行  成熟不少

  如今的阿姆扎德褪去青涩,成熟了不少。6年中,他去了很多地方,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他的足迹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湖北、山东、山西、江苏南京、上海、天津等地,旅途中他总能收获很多善意好奇的目光,也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对于未来,阿姆扎德也有自己的谋划。在他看来,中巴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所以工作机会很多。现在,世界上许多人都在学中文,中文将越来越普及,做个中文教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喜的是,阿姆扎德在中国收获了爱情,他成了中国女婿。他决心,毕业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尽力做促进中巴友好的事情,从前辈手中接过中巴友谊的接力棒。

在黄金海岸重逢
相约冬奥 汉字向世界招手
在新西兰小镇展示中华文化
汉语推广获得新平台(点点滴滴)
我爱中文
练跳高
传递中巴友谊的接力棒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