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枕水江南乌镇

陈特安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08日   第 07 版)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诗句道出了乌镇的悠久历史和兴盛文脉。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乌镇因电视剧《似水年华》而家喻户晓。

  乌镇,全称为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是江南四大古镇之一。

  前不久,笔者随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会长徐鹏飞一行到桐乡创作基地采风交流,有幸一睹乌镇芳容。

  走近乌镇,仿若绶带的市河映入眼帘。市河贯穿全镇,是乌镇的“母亲河”。 据桐乡美协主席朱荣耀介绍,在乌镇老人口中,似乎更惯于称市河为“车溪”。因为很早以前,市河两岸布满水车。清人施曾锡曾以《双溪竹枝词》叙说车溪河的风光:“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自秦时划定乌戍以车溪为界,乌镇便开始了一河分隔两镇、一地两县分治的漫长历史。唐代以后乌墩、青墩分别改称乌、青两镇。 解放后,乌、青两镇合并,划入桐乡,成为乌镇。乌镇坐落京杭大运河之旁苏杭沪黄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观乌镇的那天下午,雨丝绵绵,烟雨乌镇,别具一格。乌镇虽历经千年沧桑,但仍有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鳞次栉比又错落有致,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清清溪水,都让你感受到一种幽雅的情致。清新悠长的石板路就像一首典雅的诗,缓缓舖开,请八方游客来、倾听、阅读、品味。此时,撑着雨伞步履轻缓地走在青石板上,似乎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和流动,犹如在演奏自己心情的乐章,忘记喧嚣,忘记纷扰,世俗的功名利禄、红尘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这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不让人神往?此情此景,“江南水乡展旖旎,屋风铃声悦耳,小桥蕴涵古城貌,青石幽雅怡心矣”的诗句不禁在我心中浮现,而飘洒的雨丝,光影的迷离,烟雨的扑朔,皮影般的人流,又在我面前舒展一席人与自然、人与江南的和谐缠绵的情话。

  通济桥和仁济桥成直角相邻,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真可谓桥景一绝。站在逢源双桥极目瞭望,东市河南岸垂柳翠绿,北岸水阁逶迤。我不由自主地感叹:“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古韵翩翩,乌镇水美桥美。”

  乌镇的文化更美。地灵出人杰。乌镇造就了中国文学家茅盾。乌镇观前街17号大门上方悬挂着由陈云书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这是茅盾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故居坐北向南面街,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这里的一什一物都映照着他的童年,也记载着他创作的时光。观赏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书香透出的静雅之气,感受到水乡赋予的人文灵气。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文化一直是乌镇的魅力所在,早在乌镇旅游开发之前,每年就有3万游客专为茅盾故居而来。我想起了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那水乡的秀美以及小桥流水的韵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约的诗,真可以说正是他的故里桐乡乌镇的生动写照。在茅盾故居对面是一家商店,据说那是电影《林家铺子》的原型。其实,何止这些,《秋收》、《残冬》等都是以乌镇为背景创作的作品。乌镇孕育了伟大作家,作家又创作出伟大作品。

  据介绍,乌镇还有茅盾陵园,走进去就可以看得出整个陵园的形状就像一个“子”字,同时也可以看到茅盾的半身铜像。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这种笔画简洁、经纬分明的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茅盾不仅成了乌镇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

  乌镇的皮影戏馆目前还在上演皮影戏,据说这是全国独有的。这一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戏院里,灯光亮起,老民间艺术家们手里的竹签在白色的幕布上神奇地化作了一幕幕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加之当地吴侬软语的唱词,让故事更加余韵悠长。

  这里的江南民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浓浓的人文气息会让你脑海里铺展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

  带着留恋,我回望着华灯初上的乌镇。乌镇,来了便不舍得离开。

  乌镇散发出的灵秀和独特深厚的文化情韵让我深深着迷。

没有围墙的风景区
枕水江南乌镇
登临西武当山
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举办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