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一体化,看燕郊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31日   第 14 版)

  每天早晨,北京东三环国贸桥下,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在此停靠,走下一群又一群的乘客;每天傍晚,同样是在这里,排着长队的人们等待着不断迎面驶来的大巴,载着他们驶向30公里开外的家中。

  这就是“北京—燕郊”双城记生活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燕郊早已没有传闻中的那样悲情。宽阔的马路,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的住宅,多种可直达北京市中心的交通方式以及可以在周末聚餐、购物、娱乐的大型商场,都让燕郊人有着较高的生活品质,远不是所谓的“底层群众”的状态。

  不过,燕郊虽然走出悲情,不再是“穷苦”的象征,但“睡城”的本质没有改变,住在这里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北京”在工作、生活,燕郊只是他们可停留的栖息地,比过去好的是他们可以在这里过上舒适惬意的周末和节假日。即便它现在已经建设得很有“城市范儿”,但城市必备功能的缺失让燕郊“留住人、长留人”的底气还不够足。

  尽管燕郊像座城,但却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目前来说房地产也许是最大的支柱,然后就是围绕房地产发展起来的餐饮娱乐和零售。制造、物流、电商、金融、软件、生物医药……这些叫得出名字的产业在燕郊都难以寻到踪迹,当然也难以让这里的居民不仅安居,而且乐业。没有工作机会,居民们自然要不断地往北京移动,在那里劳动以换取报酬。

  尽管燕郊像座城,但社会服务方面并没有紧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这片不到30平方公里的小城住着近80万的人口,但教育、医疗资源却没有达到供需平衡的水平。据当地人介绍,燕郊现在小学大多数已超负荷运转,很多班通常有70名到90名学生,老师必须用扩音器上课,质量更是无从保证。而在就医问题上,一方面因为北京的医疗资源更优质,另一方面因为许多上班族的医保关系在北京,因而燕郊的医院十分冷清,以至于不断成为电视剧的“取景圣地”。

  缺失的城市功能让燕郊难以长期、稳定地留人,即使留得住身体也留不住人心。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完善燕郊的功能。可喜的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已经出现,这就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

  随着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坐落于河北的燕郊与北京打破壁垒、实行融合发展有了顶层设计的保障;京津冀手机漫游费的取消、产业分布及功能区的调整与转移,还有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也都为燕郊转型、真正实现城市化提供可操作的办法。

  留人的燕郊,离不开功能的完善。想要摆脱“睡城”的称呼,燕郊就需要实现“幼有所学、病有所医、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一体化,看燕郊。让我们继续关注它。

新融合时代的燕郊:“睡城”闻鸡起舞
一体化,看燕郊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