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三伏天 保障不缺位

姚 琼 刘轶轩 赵 扬 苏文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31日   第 04 版)

  工作人员把绿豆汤送到杭州地铁二号线建设工人手中。
  潘海松摄(人民图片)

  7月入伏,全国多地刷新高温纪录,进入“烧烤模式”。而随着温度攀升,各种各样贴心有趣的防暑设施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给难熬的酷暑增加了几分趣味。如何防止高温恶劣的工作环境伤害健康?怎样使相关法规更完善?如今,社会理念和法律条规努力在为夏天“降降温”。

                

  ■ 各地奇招创清凉

  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一辆大型车停在路边,车尾有一个“炮筒”左右摇晃,喷洒着水雾。

  “那天特别热,但在靠近那辆车喷出的水雾时,温度降低了很多。”济南市民王晶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据了解,这辆车名为雾炮车,原本用于治霾,三伏天济南热如“蒸笼”,历下区城管队便用它来给路面和行人降温。

  在福州,市民许先生在鼓楼区铜盘路与福飞南路交叉路口发现一个奇特的降暑设施——设置在过街等候区上方的遮阳棚。这是福州城市交通管理的防暑措施之一。“大型遮阳棚很实用。”许先生说。

  放眼全国,很多省市早已开设人防工程防暑,并且在不断扩建更新,让市民避暑同时还能进行娱乐。

  此外,全国各地新建起贴心的防暑设施。著名“火炉”南京和重庆开放了不少纳凉点,市民们不仅可以聊天、看报,还能上网、打牌;在四川省都江堰虹口景区,上万人支起遮阳伞,打起了“水上麻将”;在福州和濮阳等地,工会与爱心企业联合为路面保洁工人或过路行人,设置了休息室、饮水点。

  中国城市管理协会会长罗亚蒙说:“防暑降温最重要的是体现人性化,为市民带来切实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不断进步。”

  如今为了防暑措施奇招百出,但20年前,北京人乘凉就是拎着马扎坐到槐树下,左手绿豆汤,右手蒲扇。

  “我们家以前住在建国门立交桥地铁口附近,到了傍晚,大家就在院里吹风或跑到地铁口‘偷凉’。家里就一个小电扇,大街上也没什么避暑的公共设施,”北京市资深媒体人高山对本报说,“虽然以前的温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但也都在‘战高温斗酷暑’,好像战胜了高温就赢得了胜利,现在大家开始注重舒服和健康了,观念确实变了很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品质日益提高,防暑方式也更加多样、便利——度假避暑、“水上麻将”都成为夏季热门活动。高山说:“以前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现在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人们对生活的健康舒适追求都更加重视。”

  ■ 高温补贴须到位

  根据2012年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超过35℃高温的露天作业者和工作场所温度无法降低至33℃以下的室内劳动者,均可获得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

  尽管近年防暑降温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进步并不意味着完美,在很多方面依然有待提高,如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等。

  快递员小杨接受本报采访说:“快递员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在外面跑来跑去很容易中暑,但公司从来都没有发过降温解暑的东西,连杯绿豆汤都没有,更别说高温补贴了。”

  高山认为,虽然国家早已出台规定,但仍有一些企业单位老板受利益驱使,并没有按时向员工发放高温津贴,员工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忍气吞声。究其原因,还是制度不够完善。如果法律中能够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管理部门,就会对那些企业形成约束力,使员工在受到利益侵害时有门可诉。

“嘹亮的抗战歌声”栏目推出
北京已做好陈述准备
内蒙古北部口岸添新通道
去年政府采购规模增5.6%
铁路暑运发送旅客超2亿人次
缅将移交155名我伐木工人
三伏天 保障不缺位
疑似波音777客机残骸被发现
中俄将联合举行海上军演
责编:任 涛 彭训文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