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

刘润发 刘效江 彭雪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20日   第 05 版)

  会昌县白鹭翩飞 崇义县上堡梯田

  陡水湖

  树木园“枫”景如画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这样感叹赣州生态之美。近年来,赣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倾尽全力“养山护水”,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赣州生态之美,在于天生丽质。赣州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美誉,森林覆盖率达76.2%,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4.1倍。然而,天生丽质并不代表终生美丽。为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赣州统筹全局,科学发展,在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赣州的生态建设,也曾有过困扰,也曾经历坎坷。

  上世纪80年代初,兴国、宁都一带,由于特殊地质条件、过度开荒等原因,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几成“江南沙漠”,“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成为赣州人民当时的现实忧虑。

  形势逼迫赣州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革命”,曾经寸草不生的“瘌痢山”重新披上绿装,处处土沃林丰、鸟兽啼鸣。

  昔日沙漠变绿洲的历程,为赣州走上科学发展、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积极启示。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赣州提出了5个战略定位,其中就有“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这一定位。顶层设计,让赣州踏上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编制《赣州市国家重要水源地(赣江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在赣江及其支流共设置了42个监控断面进行例行监测,实施了流域生态修复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创新水源涵养林建设上,规划建设了赣江、东江两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

  ——紧扣保护生态公益林、改造低质低效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打造乡村生态风景林和推进林业平台建设“五条主线”,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筑强绿色崛起的根基。

  随着持续生态治理与修复,赣州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绿色活力,捧回了“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赣州越来越养眼。

  满目绿水青山

  无尽金山银山

  灵山秀水,流金淌银。

  罗霄山脉东南深山区,赣州崇义县君子谷犹如一个野生水果世界。利用这深山中的野生刺葡萄酿出的红酒,为君子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个深山间的绿色生态梦,生动地阐释了赣州生态开发意识的觉醒和与时俱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追求的不是“竭泽而渔”式利用,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把生态作为重要的运营资本,让手中的“金碗”更加闪亮,更能聚财。

  ——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赣州大胆创新,组建了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化市场平台,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交易等生态资源交易,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

  ——推进整个生态资源的市场化改革,组建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等专业化市场平台,利用林权抵押贷款,把山林变成了“活钱”。

  ——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山顶树林戴帽,山腰果茶缠绕,山脚瓜菜飘香,山间畜禽嬉闹”成为今日赣南农村最具代表性的美景。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州有自然保护区55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1个,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14个。为整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赣州开发建设了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以“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品牌的生态旅游节庆会展品牌越唱越火,吸引了众多四海游客前来参访观光。

  生态是品牌,生态出效益。“生态”于赣州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字面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出生产力的价值,青山绿水,正化作金山银山,回馈给赣州广大农民丰厚的绿色“红利”。

  宁舍金山银山

  不毁绿水青山

  发展经济,生态为重。赣州以人为本,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前不久,一个投资10亿元的生物柴油项目有意落户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考虑到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该项目在评审阶段被一票否决,不予入园。

  这是近年来赣州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拒绝落户的3100多个项目之一。《若干意见》的出台,使赣州迅速成为区域性“政策洼地”、“投资福地”和“服务高地”,客商到此投资兴业的热度空前高涨。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赣州并没有“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严格规定,凡是落户的工业项目,一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项目,即便税利再高,赣州也将其婉拒门外。

  为给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赣州加强生态监管,常态化排查贡江、章江、东江及支流1公里范围内企业,将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对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情况进行摸底,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推进全市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综合治理……

  盛产钨矿、稀土的赣州,如何协调“吃山”与“护林”之间的矛盾,是谋求绿色发展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为此,赣州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摸索出一条生态还原之路,全面推进稀土矿山治理和生态开发,一场“复绿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以生态为导向,赣州工业底色“绿”意不断变浓,能耗低、污染少和无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优势领域已形成较明显的产业集群。

  绿水青山永续

  金山银山常在

  绿色的营造,不仅体现在生产上,更体现在生活上。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在推进圩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赋予乡镇自身开发建设自主权,深挖“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短短3年时间,从一个破败落后的偏远小镇变成“中国最美乡镇”。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是赣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抓手。目前,全市有8个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试点县,瑞金、上犹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城市,成功创建了5个国家级和54个省级生态乡镇。

  围绕民生抓生态,改善生态惠民生。近年来,赣州不断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延。

  工程项目带动发展,构筑城区、近郊、远山相呼应的城市森林系统,努力打造宜居森林城市。3年多来,全市新增森林乡镇(村庄)264个,全市村庄平均绿化率达到45.3%;高标准打造精品公路628公里,辖区内所有铁路、公路两旁实现绿化全覆盖;绿道建设552公里,全市道路绿化率达到99.2%。

  在加速新型城镇化和大城崛起的同时,赣州有意识地将生态建设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战略性地预留了生态发展空间。绿道就是一项深受市民喜爱的生态型民生工程,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拥抱自然的便利,还集合了市政防洪、生态保护、康体运动、低碳交通、文化旅游等多种城市功能。目前赣州已建成章江新区绿道近百公里,一条条整饰一新的绿道,成为环绕赣州城的绿色飘带。

  与此同时,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赣州每年的“百件民生实事”,都把生态型民生工程摆在了重要位置。

  越来越多生态型民生工程的推进实施,使赣南人民看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工程共生互促的全新路径和美好前景,“生态为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在赣州,人们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漫步其中,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花岛点缀,让人心旷神怡。

  7月9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赣州指出,赣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创造更多经验。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要让赣南人民在改革振兴中生活越过越殷实、越来越幸福,要坚持从赣州实际出发,坚持绿色发展。

  振兴路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依然在继续……

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
赣南资讯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