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王召明:为草而生

本报记者 丁志军 张永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10日   第 10 版)

  他出生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草原上,从小与羊为伴,边放羊边上学。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草业为主的上市公司。他就是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研究所所长、被称为“中国草王”的王召明。在他带领下,“蒙草”走出国门,进军蒙古国、迪拜,为当地生态恢复作出贡献。

   

  大学期间就开了花店

  王召明微信的昵称是小草。和他交谈,话题始终围绕着草。记者心里不禁暗想:“看来这个人是为草而生的!”

  由于牧区教育条件太差,王召明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高考落榜了。但王召明并没有灰心,他连续参加了四次高考,终于考上了内蒙古林学院。

  大学期间,为了减轻家人负担,王召明坚持蹬三轮车卖花。学校温室培育的仙客来花,5块一盆对外批发,蹬三轮板车到市场卖8块,净挣3块钱。遇上好日子,一天挣百十元。在大学二年级,他就有了自己的花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召明花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久又经营起自己的绿化公司。在实践中,王召明发现,进口的、南方的奇花异草到了北方不耐寒、不抗旱,养活费劲,维护起来更费劲。晚上躺在床上,他经常想起草原上的野花野草,自然生长,虽然旱涝无常,但每年都依然顽强地活着。于是,他便萌生了培育本土品种的念头。

  建起草业研发中心

  王召明大学学的专业是林业机械制造,对种植行业只知皮毛,但他有敢想敢干的天性。公司创业初期,大家对培育什么品种、怎么培育新品都很迷茫。

  “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我们去大自然中找。草原上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花,不比进口的花草逊色。大旱之后能存活下来的花草,就是最抗旱、生命力最强的品种。”王召明的想法,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很快让企业找到了发展机会。没有资金就干小买卖,从承揽小绿化工程开始。没有技术人员,就去想办法借。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老专家、老教授,一开始对王召明的事业不认可,但通过王召明死缠烂打式的求教,大家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起初是帮忙,后来部分专家退休后,干脆加盟到王召明的团队里。如今,王召明建起了国内一流的草业研发中心。一批适合北方干旱寒冷地区生长的花草品种面世了。

  “这是长青石竹,四季常青,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雪中生存,节水、抗旱、耐寒、耐盐碱。这是黄芩,这种花花期长达4个多月,用水少、维护成本低。那是山丹丹花,花开得很漂亮,而且球茎可以吃。这些品种,不用我们去推销,大家都慕名来采购。”王召明像一只蜜蜂一样穿梭在试验田里,介绍着自己的产品。

  创建生态产业联盟

  “以后看草原不用往远处跑了,来我这!”在离呼和浩特市区不到5公里的地方,王召明把记者引到了他搞生态修复的万亩草原。看着一望无垠,草高鸟飞的场景,记者很难相信这里两年前是被采砂挖得千疮百孔的滩涂。

  “换土成本太高,我们用的是抗旱耐盐碱的草种,生命力极强,而且形成了生态自动修复体系,一次性投入,终生免维护。”王召明边抚摸花草边搭话。

  “我的思路是用恢复的生态支撑生态投入。”王召明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蒙古包旅游景点和设施,介绍说,“这都是我们产业联盟的合作伙伴们要经营的产业,有畜牧业、文化旅游、蜂蜜等,目前已形成良性循环。”

  2008年起,王召明发起创建生态产业联盟。他的思路很快得到众多志同道合的企业的支持。经过几年的磨合,2013年11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批准,草原生态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目前,生态产业联盟已形成许多可喜成果。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现代牧业实验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沙化草原修复、苜蓿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呼和浩特机场北侧的“百草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牧草种植、中草药种植、休闲旅游。“以后像这样的‘生态联合发展体’会涌现出更多,企业抱团做生态产业的模式,会成为内蒙古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王召明自信地说。

中国道协新掌门 李光富
非常好声音
王召明:为草而生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