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非常好声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10日   第 10 版)

  ●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个建筑景观,那里有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家园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体的需要。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认为,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

  ——作家冯骥才指出。

  ●“90后”观众与“80后”观众加起来贡献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80%。虽然“网生代”不是理性或者学术规范意义上的概念,像我这种甚至更老一点的人也经常上网,但是“网生代”概念确确实实说明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营销等一系列方面。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

  ●作家的想象力是有限的,然而生活却能给作家提供无限丰富的内容。作家要是整天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最容易自我膨胀,等他回到生活中,这种膨胀就会被戳破,就会遭遇窘境和难堪。一个身上藏着故事的人写出的故事,肯定会与众不同。

  ——编剧高满堂认为。

  ●名利双收早已不是衡量一个成功导演的标准。在电影投资资金蜂拥而至以及票房空前火爆的状况下,我们拍电影的出发点应该是“自己有话要说而不是没话找话”。 如果没有碰上一个能激发自己表达欲望的剧本,就是不拍,也绝不可惜。

  ——导演张艺谋表示。

  ●我并不认为乡土文学很快就会消失。虽然沿海地区农村慢慢在消失,但在更多地方还保留着农村的面貌。所以,乡土文学消失要有一个过程。至于以后的文学是个什么样子,年轻作家说了算。而且在中国,想真正了解这个社会,只有在乡土文学中才能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作家贾平凹认为。

  ●民间音乐是民族声乐创作和发展的宝贵遗产。艺术家要在生活中摸索,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都透出了那片土壤的营养,我们应该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旋律,通过自己的理解写出传世的作品。

  ——作曲家赵季平表示。

  ●如今,我们应该丢弃功利性阅读,按照自身兴趣与阅读需要,通过“链接”的方式,进行延展性阅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链接”就像我们刷微信朋友圈一样,读到一处,再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就不断进行相关点的阅读。

  ——作家阿来认为。

  ●现在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一个安静的诗人一旦被网络注意,被媒体发现,马上就会变成新秀,喧嚣起来,浮躁起来。这给读者带来的印象是,诗变成了一种走钢丝的行为艺术,只有抓住眼球才是好诗。在微博、微信带来诗歌传播“百花齐放”的时候,如何树立和建立写诗的“金字塔”,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诗人于坚指出。

  ●如今,我们应该把京剧放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地位上去欣赏,以此吸引年轻观众去看京剧,而非将其细致到梅、程、荀、尚的各个派别之中。京剧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京剧,而是其他的表演艺术:歌仔戏、苏州弹词甚至电影。换言之,我们也可以吸收这些艺术门类的所有手段,重点在于完整深情地说一个故事,这是我们发展京剧这个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方向,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

  ——剧作家王安祈认为。

  (曹馨月辑) 

中国道协新掌门 李光富
非常好声音
王召明:为草而生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