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我接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今年暑假回国,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脑海中下意识蹦出来的竟然是英语单词。我才意识到在美国留学的这两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不得不说,中美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交规
留学第一个暑假回国,我走出机场,发现第一个难题竟然是过马路。站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我竟一时有点儿手足无措。记得刚到美国时,第一次在学校里面过马路。刚站到路边,面前经过的车马上停下,司机摆手示意我先过,我竟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要知道,在中国从来都是人让车。可是在美国却恰好相反,车让人已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
后来我在美国学开车的时候,我的教练也反复告诉我,不管在路上遇到什么情况,行人永远要摆在第一位。本着这条原则,每次在校园中开车的时候,10分钟的路程,我往往要花上20分钟甚至是半个小时。回国后,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每次过马路的时候我都要反应一会儿,才能跟着其他行人连跑带躲地通过。
饮食
初到美国,学校规定大一新生必须住校并吃学校食堂。就这样,我被迫去适应美国的饮食。学校有多个食堂,大部分是自助餐的形式。一顿饭10美金(约62元人民币),包括汉堡、鸡翅、蔬菜沙拉和各种饮料。绝大部分都是高热量食物。刚开始,我对美国饮食充满了新鲜感,每顿饭都抱着吃回成本的决心。于是在半年之内,我的体重增长了10公斤。这种情况不单发生在我身上。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现象叫“新生15”,意思就是说大一新生第一年会平均增重15磅(约6.8公斤)。
吃腻了学校食堂,我和我的美国室友们每周末会去校外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我们决定去吃熊猫快餐(美国一家知名的中式连锁快餐店),虽说是中式快餐,其实饭菜早已经被西化,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中国味道。美国朋友们都对中国的文化十分感兴趣,要跟我学习拿筷子的方法。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一个外国室友颤抖着艰难地用筷子夹起一根面条,大家都哄笑着给她鼓掌。
思维
在中国,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集体意识。而在美国,更强调个人意识。美国大学里并没有“班级”的概念。大家每节课都会拿着课本去不同的地方上课,跟周围的同学打个招呼就各自听讲,下课后又独自赶到下一个教室。似乎美国人都习惯于这样独来独往,彼此尊重个人隐私。刚开始不太适应,觉得他们有点不近人情,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习惯一个人去教室、图书馆和健身房。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委婉含蓄不同,美国人的说话和思维方式更直白。这方面给我体会最深的是美国的教材和考题。中国的考题里往往暗藏很多“陷阱”,美国的考题都简单易懂。
(作者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