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

一份海外版 全家同受益(我与海外版)

王 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04日   第 06 版)

  许多移居海外的朋友是出国以后才结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我与他们不同,早在20年前,我尚未出国定居的时候就已经和她结缘了。那是因为我们单位的阅览室里有一份海外版,让我早早地就成了她的“粉丝”。

  如今回想起来,海外版之所以那么吸引我,在阅览室众多的报刊中脱颖而出,完全在于她的与众不同。她是当时唯一的一份以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办报风格活泼而不失庄重,可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要闻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析国内外大事;港澳台侨版用鲜活的事例讲述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的生活状态;文艺副刊精选的文坛新人与老将的力作引入入胜;旅游版推介的中外旅游胜地令人心向往之。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报纸怎能不令我倾心呢?

  连续读了几年海外版,令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广阔,我想去看看。于是,我从北京来到了英国,落脚在东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

  我是1999年初到英国定居的。那时英国的华媒以及互联网远不及今天这样发达,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达到今天的程度。放眼望去,华人面孔寥寥无几,汉字更是鲜见。一次,朋友去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办事,顺便带回了几张过期的海外版,让我兴奋不已,如同在异国他乡偶遇了知心好友。我仔仔细细、一字不落地看了几天,感到字字珠玑,好比饥馑之徒得享饕餮大餐。

  此时,海外版于我虽是故交,但对我先生而言却是新识。不出所料,他对海外版也是一见钟情。于是,我们决定自费订阅。从此十几年下来,我们期期不落,成为海外版的忠实读者。

  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接触到不少英国人,对英国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深感中英间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我产生了想把这些差异和英国人的故事讲给人听的冲动,我还想对那些在我们落脚之初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的热心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示感谢。于是,我想到了海外版。

  我在休产假期间开始给海外版投稿,陆续讲述了在英国生孩子的趣事儿、收养中国女孩儿的英国妈妈、热心助人的亨特一家……那时海外版还没开通电子邮箱,稿件都是手写邮寄。没过多久,我的一篇篇小文竟然变成铅字刊登了出来。我把文章复印下来,送给故事里的人物,翻译给他们并告诉他们海外版是一份在全球拥有广泛读者的报纸。对方听了之后,那种兴奋劲儿并不亚于我。这使我感到和海外版的感情又拉近了一步——不再仅仅是个读者,而更有种“参与其中”的感觉。

  随着儿子的长大,我又发现了海外版的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帮助儿子学中文。我把每一期海外版的“学中文”版都做了剪报,针对儿子中文学习的进度,让他以此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有一天,儿子自告奋勇地提出要给“学中文”版投稿,我自然是大力支持。于是,儿子把小短文《我的理想》传到海外版编辑部,竟很快被采用了。从此,儿子学中文的兴趣和动力就更高、更大了。

  读海外版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让我紧跟国内潮流学到了很多流行语汇,让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被抛在时代的后头。有一次在微信群里聊天,我自然地提到诸如“正能量”“一带一路”等海外版常见词汇,国内朋友们都很吃惊于我的紧跟形势,对国内时事的了解并没有因地缘差距而有任何滞后。我很得意地告诉他们,这都是海外版的功劳。

  近年来,虽然网络阅读以燎原之势迅速风靡,但网上文章良莠不齐,且娱乐有余、严谨不足,我个人还是倾心于海外版这类有责任担当的大报。

  在海外版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之际,我奉上此文,算是一份贺礼吧。

  

  作者简历:

  王旭,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1999年赴英定居,现任职于英国坎特伯雷基督大学。

申请签证 诚信为先(领事服务)
一份海外版 全家同受益(我与海外版)
外国礼俗面面观(礼仪漫谈(186))
出租村长(海外纪闻)
“践行……目标”的说法不妥(语文信箱)
期数:359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