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想到,绍兴柯岩一如典籍,蕴藏如此丰厚。譬如云骨,云聚而成骨,独立池畔,这该需要多少年的修炼和多么大的定力。这也说明世界之大,一切皆有可能,任何一个断然的结论,哪怕是深思熟虑的结论,都可能是坐井观天,留下笑柄。
譬如鲁镇,它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用文字打造的古镇。它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麻石街道,双面戏台,它的扮作阿Q、祥林嫂的居民,都源于鲁迅的作品。文学源于生活,也丰富生活。
不过,这些,只是开场戏。最最精彩的,是美丽的鉴湖,辽阔浩渺,烟雨苍茫。在此之前,因为“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诗句,因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鉴湖女侠秋瑾,知道鉴湖的概念,以为不过一池碧水而已:原来我是臆想。
及至走过云骨,逛过鲁镇,乘坐机动乌篷船,过水到达鉴湖对岸,在游船码头见到一座半身铜像。碑座书有《马臻简介》,辞曰:
马臻,字叔荐,陕西茂陵人。东汉永和五年(140)任会稽太守。为消除越地旱涝之灾,发动民众,筑堤蓄洪,遂成鉴湖。汇三十六源之水,成八百里水面之湖,灌九千顷田畴之溉,泽八百年乐土之利,乃为中国水利史上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马臻被誉为“鉴湖之父”。
站在像前,我又有两个没想到,一,原以为是一个天然湖泊,原来是人工所为。二,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马臻,是继李冰之后的又一位官员出身的水利专家。
现在看来,碑座说明的只是鉴湖部分作用。其实,它还有航运的作用,有蓄洪的作用,有防止咸潮内侵的作用。其后我就走到一条古纤道,又想到,它还有发展旅游经济的作用。景区无水不活,无水不秀,水是一种灵气。
遥想1000多年以前,会稽郡郡守马臻走马上任,决心步李冰后尘,治理水利。可是从筹划到施工,反对声不绝于耳。一是筑湖会淹没大片土地、房屋和坟冢等,而其中大部分土地属于当地豪强大户。二是由于筑湖工程浩大,修筑中途出现了人力、财力匮乏的局面,马臻需要动用当年的赋税和皇粮。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竭尽全力,耗几年之功,终于完成此项造福当代,功在千秋的浩大工程。
遗憾的是,战功卓著的马臻,由于权贵陷害,被朝廷判处极刑——车裂。更为遗憾的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便向山要田,砍伐了大片的树林,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土入湖,造成淤塞;又向湖要田,在湖中修筑围堰,圈出一片一片水面,然后填土成田。原先号称800里的浩渺鉴湖,日渐萎缩,到今天,只剩下30里。
我为马臻叫屈。我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我国是个多水的国家,从古语把“洪水”“猛兽”并称,大禹治水流传至今,都可见出水患之威。所以,凡治民,必先治水。从早期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鉴湖,到后来的白公堤、白公堤、范公堤、苏堤以及林则徐的巨著《畿辅水利议》,再到当代的红旗渠、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我的故乡的驷马新河的开挖,中国的治水英雄,功不可没。
我见过一条标语,叫做“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深以为然。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一种实干精神。余秋雨在散文《都江堰》中,说到有位市长名片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师”几字,我以为这是他的行事风格,也是他的傲人资本。
我在马臻塑像前留影,掬一捧湖水入口。我知道这是马臻的鉴湖,我膜拜所有做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