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12日 星期五

海外华媒蓄力两微一端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2日   第 13 版)

  部分海外华文新媒体的“两微一端”

  新媒体狂飙突进,海外华媒不甘示弱。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当国内媒体纷纷祭出本领,决战“两微一端”之时。身处海外的华文媒体同样在思考和探索,很多先行者甚至已修炼成“大V”、“大号”,用户数量以百万计。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华媒正成为这场媒介革命的参与者,在新的平台上讲述华人故事、传播华人声音。

  

  主动转型迎接挑战

  “帅呆了,又有一个聪明的人关注了我们,说的就是你哟”。这句“卖萌”的问候语来自美国侨报网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华文新媒体探索的“先行者”,美国侨报网“两微一端、三标齐全”,其中新浪微博认证账号的粉丝数更是已超200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包括英中时报、欧洲时报、中希时报在内的数十家海外华媒活跃在微博上,成为沟通海内外用户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海外华媒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相对“高大上”的手机客户端,也有欧洲时报、美国中文电视等较大的海外华媒率先“试水”。其中,美国中文电视推出的手机客户端2014年的用户已达到20万。

  海外华媒转战新媒体,自然有面对传统媒体式微的“自救”成分,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对象,促使新媒体成为海外华媒的选择。在此前由本报主办、数百位海内外华媒代表等参加的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这一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德国开元网总裁周鸿图说,在德国的华人普遍比较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同时散居在德国各个城市,更适合新媒体的发展;西班牙《华新报》社长叶岩松则认为,微信在海外有7000多万用户,不少都是华人,这为海外华媒提供了机遇;本报澳大利亚、新西兰代理处总代理孙浩良认为,华人社区已经从“融入主流”逐渐“成为主流”,这是新媒体时代值得研究的问题。

  立足优势创新思维

  “中国‘绿卡’范围扩大”、“巴黎机场出租车限价”、“法国高端房市迎来‘中国买家年’”、“中国京剧来巴黎”……这是法国《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欧洲时报内参”6月9日推送的内容。既有中国新闻,也有法国新闻;既有服务信息,也有轻松八卦。对中国国内的读者而言,这样的内容也很有可读性。

  “通过纸媒、网媒、微博、微信不同形式的加工,并通过立体式、解体式的报道,让我们的报道有看点、有想法,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来引导海外读者形成判断力,实现‘1+1>2’的传播效应。”谈到新媒体的运营策略,《欧洲时报》社社长张晓贝如此解读。

  “两位一端”平台建好之后,如何维护好、经营好,并发挥其影响力,是很多华文媒体正在思考和摸索的问题。类似《欧洲时报》打造针对性、差异性的内容产品,就是颇具启发性的探索。周鸿图也认为,对于海外华媒而言,应该利用好自己在受众定位、落地资源、采编便利方面的核心优势。

  把握传统优势,激活互联网思维。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很多海外华媒从国内“取经”,结合所在国国情谋求创新。希腊《中希时报》总编汪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海外华媒应充分发挥“植根异土”的优势,力求将新闻信息、社区交流和当地商业商品模式有效结合,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面对困难呼唤雨露

  尽管一大批海外华文新媒体正风生水起,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上,海外华媒仍属“弱势群体”,资金、技术、人员是不少华媒发展的掣肘,面对新媒体洪流,颇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报中东刊负责人唐振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边要兼顾传统媒体,一边要开拓新的阵地,确实会在资金、技术上有所困扰。”既不能离开纸媒的“根”,又要不断给予养分壮大新媒体的“枝桠”,海外华媒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

  “合作与抱团”或许是海外华媒突围新媒体的途径之一。西班牙侨声报总裁戴华东认为,海外新媒体从业者应积极与国家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并扩大自身的传播项目及竞争力。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则建议,可以采取海外华文新媒体联盟的方式,共享数据、壮大声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播方式在改变,但海外华媒的使命未变。尽管面临新媒体的机遇、面对多方面的困难,但海外华媒的“初心”不改。

  正如美国中文网、美国中文电视总裁蒋天龙所言:“只要利用传统优势资源,以新媒体思维认真讲好中国故事,并利用本地优势讲好海外华人故事,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海外华媒蓄力两微一端
中国高考遇上美国高考(华媒广角●美国)
《北平记忆》图片展巴黎开幕(华媒掠影●法国)
健身气功推介中华文化(华媒资讯●加拿大)
中国赴英游客首次出现下滑(华媒聚焦●英国)
链接
责编:刘 峣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