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08日 星期一

锻造纪录电影的独特风格

——观《旋风九日》有感

胡 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08日   第 07 版)

  我关注傅红星导演的纪录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多年前看到他执导的《周恩来外交风云》时,我就意识到他有一种个人风格。他找到了一些我们国家的重要政治课题,却用一种个人化的艺术方式去表现,力争推陈出新,是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纪录电影话语方式的补充。

  傅红星能够拍摄《旋风九日》这样的纪录片,以往已经积累了一定条件。他受过严格的新闻教育,经历了改革开放全过程,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担任过导演和副厂长,对这个行业相当了解,后来又担任了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表面上看,从政7年,对他拍摄纪录片有所耽误,其实换个角度看,从政也是对人生的锤炼和磨砺,可以深入理解中国政治和社会。他对中国政治的理解有心得,造就了开阔的视野。他不像一些人那样想从事创作,却又对政治避之唯恐不及。他对于自己的政治素养充满自信,并且懂得如何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把积极因素调动出来。这种人生历练是成就一个成熟的、有个人风格的纪录片导演的必经之路。

  《旋风九日》的一个特点,是选择了比较多的外国人拍摄并保留下来的影片素材,这种情况以前在国产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买来素材比较容易,难的是如何为己所用,有所创新,不仅要新鲜生动,还要开发出新的含义。影片中,卡特总统与邓小平副总理见面时的对话很精彩。卡特主动提起自己1949年4月在青岛的一段经历。当时青岛已经被解放军包围,据他说,解放军的指挥者正是邓小平。布热津斯基幽默地说,如果当时情况有变,可能卡特总统当时就是邓小平的客人了。他的意思是可能成为解放军的俘虏了。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这段话看似闲聊,但体现了30年时代的巨变,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卡特急于与邓小平见面会谈的心情。

  通常政治性纪录片会选正式会谈的画面,配上充满外交辞令的解说词,再用旁白去做政论性解释。这部纪录片摒弃这种老套,在叙述一些事件时,经常让美方人士出头去解释。美国人特别喜欢口头表达,而且还尽量要说得有意思,多采用他们的讲话,无疑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可信性和可看性。影片还采用了美国记者采访基辛格的一段。那位记者试图引导他说一些高屋建瓴的政治辞令,基辛格偏偏不顺着他说,坚持强调一句话:他是来与邓小平告别的。记者连问3遍,基辛格的回答始终如一。这样的段落在一般纪录片中不会选用,认为没有重大意义,而放在《旋风九日》里,恰恰凸显了基辛格的个性,显示出他更看重与邓小平建立政治家的私人友谊,也使影片带有一种幽默感,是对严肃气氛的一种调剂。傅红星在捕捉这类细节方面真是有诀窍、有灵感。

  如何把过去的素材与现在的采访完美结合,也是对编导功力的考验。邓小平看西部牛仔表演时,一对十几岁的姐妹参加表演,姐姐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本是一般纪录片要回避的事件,但《旋风九日》却抓住这个事件进行了深度采访。30年后,姐妹俩面对摄影机感慨万千,侃侃而谈,尤其是妹妹,讲述得格外生动。她说,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能为邓小平表演节目是心甘情愿的,但是看见姐姐摔倒,她想去照顾姐姐,又担心影响现场表演,内心的矛盾被当时记录的画面证实。如今她叙述时满含深情,神采奕奕,都被拍摄下来,与30年前的现场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的方式,使得影片独特而又专业。

  傅红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论纪录片导演,他一再表示要不断探索,而且有着更宏伟的拍摄计划。任重道远,期望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

锻造纪录电影的独特风格
武侠电影重出“江湖”
著名京剧程派传人张火丁将赴美演出
《中国农民歌会》唱出乡愁
漫画大师李滨声:“我是‘90后’”
北大剧星风采大赛落幕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