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刺客聂隐娘》放出要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消息,这部影片就引起了超高关注。这种关注一是源于它的导演是华语影坛的大师级人物侯孝贤。这位老当益壮的导演并没有任何创作上的疲软,把希望寄予在他身上,显然要比寄托在其他导演身上更多一些把握。另外,在新导演频繁借助五花八门的作品把票房推向新高的时候,侯孝贤很大程度上成为电影传统的捍卫者,影迷也希望他的获奖,能为在商业化路线上不断跑偏的华语电影,进行一次创作上的纠正。
《刺客聂隐娘》获关注的缘由之二是它的题材独特性。这个故事用老眼光看来,不过是“古典地摊文学”,但用现在的眼光看,聂隐娘的羊角匕首、化尸水、一刀割一头千里不留行等,都是一等一的商业元素,这些商业元素如何被文艺大师侯孝贤运用,高高地吊起了人们的胃口。
从前方传递回来的信息看,该片不仅不是侯孝贤大转型拍摄的商业电影,而且有“在文艺范儿方面走得更远”的说法。接近文言文的台词,不过百余句,老外们看傻了,在表示不懂剧情的同时,纷纷表示被电影的精致画面所降服。这不免让人拿它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对比。也许有人认为,《刺客聂隐娘》比《一代宗师》更武侠,更文艺,更古典,更中国。
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库中搜寻可供拍摄的故事与形象,眼下正在为诸多电影人所热衷,从“《画皮》这两个字就值两亿”的说法,到《钟馗伏魔》在春节档斩获高票房,从《西游记》成改编热门,到李蔚然版《封神》概念海报曝光,古典文学正在成为原创能力不足的华语电影新的支撑点。有人建议,在魔幻、奇幻、志异作品如此受欢迎的今天,华语电影人不能再守着《山海经》《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这些宝藏而不改编,再去拍一些无聊的作品了。
《刺客聂隐娘》已成功过审,在内地公映的版本,与戛纳获奖版本无异。最佳导演奖的获得,是对侯孝贤的肯定,对于启动内地市场来说,则是一次很好的广告。等到它全线公映时,如果那些刷屏讨论侯孝贤的影迷们,能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为《刺客聂隐娘》捧场,将会有效刺激电影业界对古典题材的重视与开发。用现代的电影审美和技术手段,去表现古老而又有魅力的经典故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吗?
回望侯孝贤以往的电影作品,如《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南国再见》等,都不难发现这是一位坚守电影传统的创作者。他具有稳定的电影审美,从不随波逐流,追赶所谓的“时尚”。与此同时,在侯孝贤的作品中,能清晰感受到,他的叙事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多能给人以沉静、隽永、亲切、熟悉等感觉的原因。土地、家园、童年、亲情、诗意……这些是侯孝贤镜头下的永恒元素,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侯孝贤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其实是从中华文化精髓中提取的,不会受到商业化、娱乐化的影响。本应有更多电影人在此立意下拍片,可惜在电影愈加商品化的时候,太多创作者忘记了坚守电影本质之美,被浅薄、逐利的电影表达所捆绑,“生产”了大量烂片。
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让美国、日本、韩国、伊朗、印度等国家的电影,都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别国观众的尊重。现在已经有不少电影人发现了这个途径,开始回过头来从古典文学宝库中“翻检”宝贝。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是电影业界与观众共同的选择,华语电影要想真正实现质量上的巨变,从我们的文化之根开始新一轮的开发与挖掘,是唯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