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

北方古镇 别有乡愁(旅游漫笔)

席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5月02日   第 07 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每次读到戴望舒的《雨巷》,脑海中浮现的总是南方古镇的意象,清新灵动伴着淡淡的哀愁。

  如果用宋词做比喻的话,南方古镇无疑是婉约派,而北方古镇则是豪放派。北方古镇给人留下的突出印象就是硬朗,没有过多精雕细琢的东西,但是透着古朴而大气。这一点,从北京的古北口镇、河北的胜芳、天津的杨柳青等都能看出来。

  北方古镇多依山,南方古镇多凭水。尽管这种比较是相对的,但是人们对此有着近乎偏执的“思维定势”。或许,这是千年文化给中华民族种下的印象基因。印象中,南方古镇总是沾着湿漉漉的江南烟雨、响着悠长的卖芝麻糊的叫卖声,而北方古镇总是藏在深山中、过着自足的宗族社会生活。

  然而,无论南方古镇还是北方古镇,对于现代人而言,它们带来的都是欲说还休的“镇愁”。小镇往事、小镇姑娘、小镇巷道……一个个泼洒着浓浓想象的画面,能让人瞬间变得柔软。

  对于游人来说,北方古镇的看点是斑驳的历史,而南方古镇则是精致生活的情调。北方古镇强调的是感受,而南方古镇凸显的是体验。辗转千百年,走在北方古镇里,游人恐怕会感叹一个民族的起承转合;而在南方古镇里,游人透过那些精致的生活,感叹的会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

  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很多南北方的古镇都力图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新的生机。但处于如此激荡的大转折时代,保护古镇还缺少良策,只能一味“死保”,前景并不乐观。可供凭吊的“镇愁”,需要引入活态传承的视角。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低层次的开发带来的破坏力。如何达到这种平衡,是需要现代人给出自己智慧的答案的。

京津冀打造名镇名村之旅
北方古镇 别有乡愁(旅游漫笔)
责编:赵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