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筑梦圆梦之旅中,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时代强音,《人民日报海外版》迎来了30华诞。记得10年前,我代表中国侨联有幸参加海外版20周年座谈会,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作为一名侨务工作者,我见证了她的发展历程,也亲受她的指导和帮助,更感受到她传播中国声音的力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朋友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来自中国的声音伴随左右。面向海外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是广大侨胞知晓祖(籍)国的发展、了解祖(籍)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了解世界变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海外版为巩固侨胞共同思想基础、建好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在十几年的侨务工作经历中,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无论是率领侨联艺术团赴海外慰侨演出,还是在国内举办侨界国庆招待会,以及春节团拜会,应邀参加的侨胞都对海外版的报道给予高度的评价及赞扬。
在为侨服务这方面,侨联与海外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由此,我们北京侨联与海外版建立了密切联系,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的态势。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海外侨胞,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侨联开展工作的平台和阵地。我们与广大海外侨胞相伴相行,同心同力。在共同的事业中,海外版对北京市的侨务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重点工作、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非常及时充分。
从2002年开始,我多次率领北京市侨联艺术团赴海外慰问演出,海外版年年都有重点介绍和新闻追踪报道。
随着北京市成为新侨乡,如何拓宽为侨服务的路子,一直是我们所关切的问题。2009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成立了北方地区第一家“华侨服务中心”。我在与海外版“华侨华人”版负责人聂传清座谈中,说到希望他为此写一篇专题报道,让海内外侨界了解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的工作,传清欣然答应。之后一篇《胡同里的侨味》专题报道应运而生,文章既有侨味儿又有京味儿,惊艳侨界,被多家媒体转载,对华侨服务中心及侨联工作都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这篇报道不仅仅是一个单项活动的报道,更是对北京市侨联工作的鼎力支持,也是对海内外参与组织活动的侨团侨社、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一个褒奖和鼓励。
为向海外推广和宣传海外版这一重要主流媒体,我和同事们在出访海外时,只要条件允许都要拜访海外版的境外合作机构、重要侨团和侨领,了解情况,沟通交流,促进合作。我本人就曾拜访过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总部等多个海外版联系的境外合作媒体和机构,也促成海外版多个境外合作单位与国内涉侨部门的沟通合作联络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坚信海外版在机遇难得、地位突出、优势明显的大好形势下,会更加彰显其特殊优势,进一步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我也衷心地希望海外版能够讲出更多的中国好故事,传播出更动听的中国好声音,使海内外侨胞不仅成为中国故事的忠实倾听者、重要支持者,而且成为中国故事的积极参与者、热心讲述者,进而增近海外侨胞所在国政府、媒体和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希望海外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能把中国想说的内容与侨胞所关注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使国外受众对中国故事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同时要为海外侨胞回馈当地社会、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点赞。我深信,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中国故事一定能够传得开、传得精彩,中国声音一定能够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我是从高校走出来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够很快转变为一名侨务工作者,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海外版的诸多帮助。我从海外版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与营养,受益良多,海外版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支持我工作的重要伙伴。
回顾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不解之缘,我深深感到我与海外版凝结着深厚的亲情、友情,在相互支持中增进了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的同志情。最后,我由衷地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越办越好,在为侨服务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既是一个老读者、老朋友的祝愿,也是广大侨务工作者的心声,更是海内外侨胞的殷切期望!
作者简历:
李昭玲,教授,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侨联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市侨联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