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厉以宁手稿缘何引发热议

张玉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29日   第 05 版)

  厉以宁手稿

  当厉以宁教授的6页手稿出现在大屏幕时,现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份手稿呀,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文字,其中不乏多次圈圈改改的印记。可以看出,厉教授为此次发言精心准备,几次打磨和修改——虽然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北京定福庄文化产业促进会举办的“定福庄文化产业论坛”已经结束几天了,但厉以宁教授的手稿却久久定格在参会人的脑海中,也被媒体敏锐地捕捉记录到,在微信和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领略了名家大师的风范。

  现场的与会者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询问85岁高龄的厉以宁选择坐着演讲还是站着演讲时,厉教授毅然选择站着演讲。当厉教授颤巍巍地走向讲台时,与会者都担心他能否坚持下来。令人惊异的是,一站上讲台,厉以宁教授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气定神闲,顿时就“hold”住场面。他对文化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思路清晰,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原定只有10分钟演讲延长到25分钟。

  中国文化产业的研究不是从名词到概念的文字游戏,而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在逐渐壮大,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却仍未健全。厉以宁教授的这次演讲,以一位经济学大家的思维,用经济的话语解读文化产业的现象,用经济的逻辑研究文化产业的理论,用经济的标尺丈量文化产业的维度。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同样应该符合经济的规律。用产业的视角深入研究文化产业,这将是文化产业研究的方向。

  厉以宁教授演讲的内容,分量足、含金量高,虽然谈的是文化产业的深层理论问题,文字和话语却简洁明了,做到了一位大家的“深入浅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经济学大家,厉以宁教授更以一位社会工作者的深思熟虑,特别强调文化例外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颇具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产业在政府和市场作用之外还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道德和文化的力量。

  厉以宁教授的6页手稿和他发表的观点,体现了一位学问大家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和深邃开阔的眼光,体现了一位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担当。随着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学者们也赶上一个好时代,授课和演讲越来越多,课题和规划层出不穷。每次学者们的授课发言和演讲亮相,虽然不苛求都要像厉教授一样自己亲手写出手稿,但也应该达到最起码的学术伦理要求,对听众有最基本的尊重:心存敬畏、悉心准备,因为这关乎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的“良知”所在。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所谓的学者乐于串场表演,场场老调常弹,观点和思维陈旧,不能提供多少精神营养价值;一些人疲于拿课题和规划,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考察时间,要么一纸包打天下、方案雷同,要么请学生代劳、物不所值;一些人忙于包装个人,动辄以创始人和带头人的光环来美化自己,容不得不同声音,也没有多少原创成果,徒有虚名。这样,既透支了学者们个人的学术声誉,破坏了学术空气,还辜负了产业和时代的期待。

  厉以宁手稿缘何成为话题?绝不仅仅是因为厉教授首次对文化产业发声的“名人效应”。那是因为,6页张手稿铭刻着老一代学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稀缺产品”;6页手稿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今某些学者的浮华,让那些敷衍学问的人无地自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厉以宁手稿缘何引发热议
琴路独行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