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天地晖映契阔情(散文)

朱颂瑜(瑞士)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21日   第 07 版)

  去墓地整理灵柩的那个黄昏,暮秋的夕阳在村里的路上洒下一片金黄的光影。教堂旁的公墓格外的宁静,只有几只游散的乌鸦,藏在墓碑的花丛间,把落日叫得绵长。

  我看到公公失去生命的身体,病魔的折磨,将我们阴阳相隔,然而死神的呼唤,却没有把老人家慈爱善良的音容笑貌从人间带走。泪光中,往事像倒流的桥段,模糊了我的视线。

  初次看到我的瑞士公公,是在12年前我刚来瑞士留学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公公穿着白背心粗布裤推着铲草机在苹果花盛开的园子里劳动,一双大水鞋粘满了泥土,乍看像个典型的山区农民。看到儿子身后的我,他停下手中的园艺活,热情地迎上来和我紧紧地握手,笑容格外慈爱善良。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瑞士老人,通过日后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我了解到,在他的生平,曾经担任过UNESCO巴黎以及国际劳工局日内瓦总部的顾问以及瑞士教育研究协会创始人等重要角色;曾经积极奔走热心救助过匈牙利十月事件中逃亡瑞士的难民;曾经好多年无条件地把自己家中的房间腾出来让给避走瑞士的难民居住;曾经为欧洲教育事业写下蔚为可观的学术著作然而一生淡泊名利,谈吐作风处处透视着瑞士人的质朴和低调。

  这是一个人,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气息和光泽。

  在瑞士,政府公职人员都普遍这般低调朴实。国家对他们亦一视同仁不搞特权主义。我新婚早期住在日内瓦Paquis区的时候,当时瑞士在任女总理露特·德莱富斯也住在同一个区。那时上下班曾几次在区内的街道见到她。她一个人走在马路上,神态自若,身边既没有保镖,也没有随从。过路的行人哪怕认得她,也没有人表现得大惊小怪。

  今日的瑞士,社会规章,事无大小,一切均有完善自觉的社会秩序。民风之纯,细微点滴,让人暗暗惊叹。比如说在城市,街头自动售报机是敞开式的,市民自取报纸投币付款完全靠的就是自觉性。公共汽车上的司机是不负责查票的,乘客购票与否靠的也是国民的自觉性。在乡间的村落,小农户门前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人看管,苹果青菜土豆鸡蛋整齐地堆在农家门口的一角,村里前来购物的左邻右舍按指示价目表放下钞票然后自取所需,已经成为瑞士和谐社会的一幅经典插图。

  轻轻地把玫瑰花瓣铺在公公的身上,我慢慢地放下那双苍白的手。爱之忆念,萦绕心头,切肤之痛,无以排解。回首前事,犹记得公公生前常常趁着工作的空隙伏在花园里锯木除草,教导我自然之可亲,勤劳之可贵;犹记得当我还是外国学生身份留学瑞士的时候,公公为授予我宝贵的知识,偶然会趁着外出讲学的机会带上我这个旁听生;犹记得2001年举家同游云南的时候,公公婆婆在路上提早兑好零钱送给山区需要帮助的孩子;犹记得当我决定在阿尔卑斯山下许下终身的时候,我和先生还是在校的大学生,看到我的犹豫,公公婆婆坚定地对我说:“不怕,从今以后,你是我们的中国女儿,有什么事情,有瑞士爸爸妈妈在你身后。”

  夕阳暖暖地投影在墓地上,给每一个墓碑锁上一层璀璨的金边。几个吊唁者提着花洒在墓碑前的花丛间浇水。婆婆告诉我,他们都是旁边养老院的老人,经常过来给已故的家人和朋友祭坟。

  哦,老人院竟然就盖在墓地旁边?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圣灵般的旋律回荡在整个村落。我在夜色渐浓的路上回望那些排列整齐的墓碑和公墓旁边的养老院。仿佛间,过往人生的各种纷扰,来时路上的执著纠缠,都在此刻倾听生死平和的天籁之音和一种敬畏自然的态度下,衬托得微不足道。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松口,客家人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文学期刊 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文学新观察)
天地晖映契阔情(散文)
纪弦文物文献捐赠现代文学馆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