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年时期就养成了读书阅报的习惯。1985年,我在路边的报刊橱窗里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谋面,从此开启了我与它长达30年的深厚情缘。
24年前,我自费赴美国留学,很快就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获得了海外版的订阅信息,从那时起持续订阅了25年,从未间断过。每次收到邮局送来的海外版,我都觉得特别亲切,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有时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和一些精彩的句子,便把报纸保留下来,或者做成剪报保存,和朋友一起欣赏。
尽管现在新闻资讯发达了,多种媒体并存,但我还是习惯看海外版等中文报纸。海外版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注重实效,栏目设计很贴近读者的需求,有人气、接地气。它如同我的信息文库和知识宝典,从许多方面给我以启迪。我感到在海外这25年,始终有海外版陪伴,是我的幸运。
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读海外版的感受:
窗口
海外版是了解中国国情的窗口,也是了解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动态的窗口。比如,在四川汶川和甘肃玉树发生地震后,海外版及时刊登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报道。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和团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参加震区伤病人员的抢救以及灾后的重建工作。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响应,集资捐款、抗震救灾。他们对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人表现出了无疆的大爱,正所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纽带
海外版是一个重要的传播中华情、凝聚中国心的纽带和桥梁。它适时报道了许多爱心人士对贫困的人慷慨解囊,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对危难中的人雪中送炭。比如,他们帮助残疾人找出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他们帮助孤寡老人联系养老场所,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他们兴教办学,资助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孩子上学等。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海外版传递了中国的正能量。
载体
海外版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和国学精髓的载体。在《读者桥》版的“语文信箱”栏目,读者能从中学到许多汉语词汇的不同读音和正确用法,非常实用;通过阅读《健康生活》版,读者能从中增长不少对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的预治常识。希望《健康生活》版为读者提供更多医药资讯,既方便了海外华侨华人,又传播了中医中药,弘扬了祖国医学,可谓一箭双雕。
我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上大学前,我经常喜欢光顾、欣赏各种书法展览以及习读大家名帖。遗憾的是,出国后为了打拼事业,融入美国社会,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一爱好,然而在内心深处,对书法艺术的钟爱却始终无法割舍。随着我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稳定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我又开始注重起生活品质。海外版的《艺术部落》和《书画艺苑》版介绍的中国当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使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唤醒了我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又重新挥豪习帖。练习书法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使人身心愉悦,还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高尚品德。鉴此,我今虽迫在暮齿,仍每日醉心书法,乐此不疲。
阅读海外版,还让我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拓了视野。《旅游天地》版可以说是一部旅游的百科全书,它所刊载的文章总是围绕某一个主题,介绍名胜古迹、山川风貌、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宗教礼仪、民俗民风等,挖掘各地的旅游特色,展现广博的文化内涵。这些年,我曾先后担任国内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经常受邀回国讲学。在工作之余,我和家人经常根据海外版《旅游天地》版提供的资讯去祖国各地观光旅游,它已成为我们回国旅游最好的指南。
我曾为海外版撰稿,呼吁国民注重环保。我时常感叹,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是我们这些海外华侨华人的强大支撑和后盾,我们要为民族的振兴、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注意到,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喜的是,近十几年来,上至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已初见成效。然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要人人参与,要集全社会之力进行综合治理。
鉴于此,我曾就“向污染宣战,还碧水蓝天”为主题撰文数篇,分别发表在《世界日报》等华文报刊上。其中的一篇题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发表在海外版2013年12月21日的《读者桥》版上。我在文中建议媒体加强对环保的宣传报道,让环保意识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共同守护好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
总之,在过去的30年里,我在海外版的伴随下一起走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将一如既往地与海外版同行。 近日获悉海外版即将迎来它30岁的生日,我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心里十分高兴。借此,谨向海外版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由衷地感谢你们多年来所作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最后,祝海外版越办越红火,越办越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