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每个人的独立风景,是一座城市的整体尊严。一座城市被人尊重,不仅在于其建城史和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其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和持久梦想,在于其先进的文明样式、高尚的人文精神。这样的城市,温暖、智慧而有力量。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已成为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
2月28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深圳第四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使得年轻的深圳再次领到当前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年轻的深圳,何以四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1
法治成为城市文明基石
“文明建设,要落细落小落实。如果是‘水泼地皮湿’,就不可能赢得尊重,”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表示,我们必须从民生的高度,从城市未来的高度,把每一件具体的事从细处小处实处抓起,推动它们持续发挥作用。深圳必须坚持以法治促文明——以法为“钢架”,构筑城市文明大厦;以法为“灯塔”,指引人们向善向好;以法为“盾牌”,保护市民的文明行为;以法为“戒尺”,规劝不文明行为。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城市文明基石。区别于国内许多城市靠行政命令下发红头文件的做法,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深圳很早便意识到,文明创建工作要从完全依赖“红头文件”转向依靠法规,才能依法保障和规范城市文明的提升与创建工作。
近年来,深圳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立法促文明。从2010年开始,深圳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每月开展一次“交通文明指数”测评,每季度进行一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每年发布一次“深圳市文明指数”,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衡量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
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让文明变得更具公平和可持续性。深圳在全国率先为文明行为立法,于2012年颁行《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等文明行为进行鼓励和促进,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惩处,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的准绳和利器。
深圳还立法指引人们向善向好。在以往率先为无偿献血、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等文明行为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酝酿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引领文明风尚。立法也同时切实保护文明行为。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保护救助人的专门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保护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等文明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为了规劝不文明行为,深圳制定施行了《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借助法治刚性力量约束和惩戒违反交通秩序、公共场所抽烟等不文明行为。在立法基础上,在全市开展“争当文明守法好市民十大行动”、“法治通城”、“垃圾不落地”等文明行动,促进市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自觉选择文明守法的行为方式。
2
人人都是城市文明名片
今年,除深圳整体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外,还有罗湖东门街道办、市义工联、福田园岭小学等6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另外,广东邮政深圳分公司、深圳交委、顺丰速运(本部)公司等11个辖区单位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推荐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而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皇岗实业公司等13个单位则继续保留之前已获得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4年,中央文明委委托各省文明委对辖区现有全国文明城市进行复查。广东省文明委于2014年12月中旬对深圳市公共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省文明委反馈的考察情况,“深圳市容市貌整体较好,主干道交通秩序较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氛围较好,公益广告覆盖范围较广,市民文明素质整体较高”。
“城市文明的名片也是要靠每个人去呵护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应该是所有深圳人共同的期待。”深圳市2014年文明市民、宝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熊永兰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应该对这座城市都有深深的爱与眷恋。”第四次荣膺文明城市称号,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还需要更多人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做起,让城市的名片更加闪亮。
程显柱是石岩公学的一名校车司机,不久前获评为2014年“广东省安全文明驾驶人”。在过去的14年里,他驾驶校车接送学生30多万人次,安全行车100多万公里无事故,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孩子们构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程师傅说,在驾驶校车的14年里,自己明显感受到深圳人开车越来越文明了。“近几年,只要校车一到,各个方向的车都会停下来让校车先过。这种‘温良恭俭让’的氛围让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亲近感。”
3
26年铸就“志愿者之城”
文明不仅仅是社会氛围,更多地体现在每个深圳人的生活细节中:不随地乱扔垃圾,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公交地铁上自觉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当然,还有街头巷尾的“红马甲”身影。
深圳已是闻名遐迩的“志愿者之城”。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10万人,这意味着每10个深圳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在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各测评项目中,公益行动得分率最高。
深圳志愿服务自1989年开始,起初由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拉起一条“关心,从聆听开始”的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不久后又组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深圳义工联。随后,深圳诞生了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部地方性义工法规、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教育读本、第一张多功能电子义工证……
2011年12月,深圳召开“志愿者之城”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2015年,初步建成“志愿者之城”。2012年12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指引》,对建设“志愿者之城”提出了20项具体指标。今年3月5日,市义工联透露,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已经实现90%。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已是深圳的流行广告语。深圳也是内地最早探索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志愿服务国际化已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深圳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4.32万,其中外籍志愿者约2000人。
“全国文明城市”或许是一座城市的最闪亮品牌,是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每一次的参评和获选,都意味着对城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也是衡量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考核。
十张名片让你爱上文明深圳
No.1:人均GDP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最高
【关键词】物质文明
去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约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提前一年完成1.5万亿元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均GDP约2.4万美元,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No.2: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首位
【关键词】创新活力
201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15%,达1.15万件,约占全国的一半,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2件,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
No.3: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市”
【关键词】深圳质量
深圳树立“深圳质量”发展理念,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谋求质的跃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创造了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荣获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市”称号。
No.4:唯一入选空气质量全国十佳的特大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保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深圳表现相当抢眼,处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优,是唯一入选空气十佳的特大城市。
No.5:最“瘦身”政府机构诠释“简政放权”
【关键词】政治文明
深圳于2009年启动了大部制改革,这次改革创造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上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用时仅39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6个精简为31个。
No.6:在全国率先为文明立法,以法治促文明
【关键词】法治文明
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国内首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深圳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个专门立法,为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的准绳和利器。
No.7:文化崛起,荣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最高荣誉
【关键词】文化强市
2013年,深圳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城市有关全民阅读的最高荣誉,深圳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No.8:注册志愿者超百万,人均捐赠全国第一
【关键词】精神文明
深圳,不仅拥有光鲜亮丽的物质文明成绩单,深圳的精神文明成果同样令人称羡,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No.9:九成受访者“乐意一直在深圳工作生活”
【关键词】安居乐业
深圳每季度发布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从测评之初至今几年来,受调查市民乐意在深圳生活的意愿一直稳定在九成以上。
No.10:连续3年荣获“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第一名
【关键词】网络文明
2014年6月,深圳第3次摘下新华网“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中“全国十佳城市奖”第一名桂冠,荣膺三连冠,被媒体誉为“新媒体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