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8日晚间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提高。专家表示,此次降息旨在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利好实体经济,但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依然属于调结构的中性货币政策。
百日之内再度降息
央行此次降息,是2014年11月22日降息后,3个月以来的第二次降息。此次降息后,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5%,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降息后,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利率已至10年来新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分析,央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降息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至0.8%以及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降幅达4.3%,使得国内经济面临通缩风险,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其次,除了美国以外,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都在施行降息来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第三,PPI的负增长使得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高企,市场信心不足。降息主要目的在于阻止市场形成通缩的预期,进而提振市场信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次调整是根据当前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态势进行的适度微调,重点是继续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央行表示。
降息周期难言开启
从去年11月至今,短短4个月内,央行多次降息降准,有观点认为,中国已开启降息周期。对此,央行表示,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降息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大规模放水,是接近中性的货币政策。
“这次调整仍然与去年11月的降息步骤一致,降息的同时,提高了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如果商业银行用足上浮空间,存款利率会上升,而贷款利率下行空间将会被挤压。此次政策更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希望商业银行有更多自主权决定利率水平。”孙华妤说。
孙华妤认为,近几个月内采取的降息降准措施都是应对阶段性、时点问题的定向调控政策,属于调结构的“滴灌式”放水,比如今年2月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主要填补了当时资本外流的空缺。如果货币真正宽松,应该进一步降准。现在货币政策没有真正转向,所以难言开启了降息周期。
松紧适度不会轻易放水
央行未来会否大幅降准降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预测,未来降息的可能性仍很大。由于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是调节短期经济周期,所以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仍将适当宽松。黄益平表示,具体是定向宽松还是普降,仍有待观察,但未来多次宽松举措是可预期的。
孙华妤指出,未来货币政策要看经济发展情况。春节过后,企业是否面临用工难,就业情况和企业经营状况都决定着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如果就业下降,企业倒闭增加,有可能有更大动作的降准降息;如果经济情况比较好,货币政策将不会有方向性转变,仍将采取幅度较小的定向调控举措。
从央行的表述可以看出,未来货币政策仍将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所以不会轻易大放水。央行表示,下一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