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时节,北京的两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同时,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显著。放眼未来,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们就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建言献策。
重点诊治大城市病
“首都不能建成‘十全’首都,现在的问题是首都的功能太多、太全。”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指出,根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2013年,北京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六区。“再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人口,维护城市正常运转都很困难。”
2014年,北京积极“瘦身”,努力“健体”。据悉,2014年北京制定实施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同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即将完成,这份指导北京未来5年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从源头上重点诊治大城市病。“这次总体规划修改是底线思维,任何超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说,未来北京将进一步“瘦身健体”,有“舍”才能有“得”。
调结构转向“高精尖”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继续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市长王安顺说,北京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
以人口密度全市最大、寸土寸金的西城区为例,王安顺提出,西城区乃至北京市都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他说,西城区必须发展耗能少、聚人少、无污染的创新型产业,绝不要当“白菜帮”,“发展不等于铺开摊子追求规模,要有惜墨如金的智慧,坚持金融业核心地位,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存量,推动产业走高端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胡坚认为,2015年,北京应该继续用好产业升级的优势,发展创新型产业、转移低端产业、培育科技型民营企业。此外,北京市应该积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增加远郊区县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率。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今年的疏解重点有哪些?王安顺表示,“对于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今年将逐一列出清单,严格控制增量”;合理运用财税、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就地淘汰低端、低效、高能耗产业,关停300家制造、小家具等领域的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82.7万人,机动车突破500万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20。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迫使北京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疏解低端功能。
“为什么北京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却疏散不到周边地区?”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举例说,这是因为北京产生了倒虹吸效应。只有舍得割肉,帮助周边地区发展起来,才能把北京的人口和部分功能疏散出去,才能解决城市病难题。“在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上,北京要真心实意,要自觉,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