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我的剧场之“路”(名家话北京)

戴玉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27日   第 05 版)

  掐指算来,我到北京也快三十多年了。而它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充满诗意的艺术之城。

  刚来北京读书那几年,经常去首都体育馆、政协礼堂、首都剧院等地听音乐会。当时交通还很不方便,演出结束基本就赶不上末班公交车了。每次我从地铁终点站出来,就开始跑步,十几里路跑回到位于石景山的学校。虽然免不了汗流浃背,但剧场里的歌声始终在耳边陪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剧场和学校之间,有了一条只属于我自己的月光之路。

  沿着这条路,我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职业歌剧演员。这些年,我去过国内外很多著名剧院演出,包括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美国密西根歌剧院等世界级音乐圣殿。它们深厚的艺术底蕴、高效的管理模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直到2007年国家大剧院落成,我才重新找回那种月光之下往返奔波的刻骨依恋。

  国家大剧院是我唱过的世界上最现代化、最有魅力也是最具活力的剧场。7年多来,大剧院累计邀请600多家中外艺术团体、20万人次艺术家,举办近6000场演出,观众超过600万人次,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举足轻重的文化地标。这一串数字背后,是首都文艺舞台的空前繁荣,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艺术春天。大剧院落成后,我结束了四处“跑码头”的日子,开始回归北京。仅2009年,我就在北京演了7部歌剧,其中近一半是在国家大剧院。截至目前,我在这里已经演了十多部中外歌剧,实现了个人演艺生涯当中很多次“第一”,例如第一次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演出歌剧《阿依达》,第一次拍摄歌剧电影《图兰朵》等。如今,这个安坐于北京中轴线旁的半椭圆形建筑早已成为我心心相印的艺术家园。每分开一段日子,我都会忍不住想要回去看一下,哪怕只是以一名普通观众甚至旅游观光客的身份。

  记得有人说过,一座建筑的意义在于让它的城市更加美丽。如果此说成立,我个人以为,一座剧场的意义则在于让它的城市更具诗意。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形象大使”,这些年我不断跟声乐爱好者们讲述剧场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剧场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的集散地和加速器。一方面,不同领域艺术家在此汇聚、交流,碰撞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创造出像歌剧这样更新更具综合性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刚刚从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中走出的人们欢聚一堂,畅享现代文明最新成果,并在潜移默化之间习得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岁月的更迭中,剧场不是终点,观众也只是起点——正是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往来沟通,为城市提供着源头活水般的诗意与生机。

  很多个夜晚,行驶在空旷的长安街,我突然想,此时此刻,那些刚刚迈出大剧院门的人们,是否也和当年的戴玉强一样,因为这个剧场,拥有了千百条别样的洒满月光的回家之路?又或许,若干年后,更多更多条道路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凝结成一份发自肺腑的感动:谢谢北京,让我与剧场结缘!

  (作者为男高音歌唱家) 

我的剧场之“路”(名家话北京)
北京外移一批项目“瘦身健体”(聚焦京城)
“中国梦”歌曲展演走进清华
京西玉泉山下将重闻“稻花香”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