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资源丰富的福建,港口发展水平却长期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近年来,福建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联动发展,港口发展势头强劲。
从开放发展到集中经营
“福建沿海有27个港区、74个作业区。同一港口内,有些港区间隔只有几十公里,相当一部分港区仅有一两个泊位,规模化特征不明显。”福建省港航管理局副局长叶祥辉认为,这种“张开五指”式的开发方式,制约了福建港口的崛起。
2014年7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提出全力打造“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即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厦门港海沧和福州港江阴,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福州港罗源湾可门和湄洲湾北岸,以临港工业为依托、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漳州古雷等核心港区(作业区)。这意味着,福建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资源和力量用在核心港区这一刀刃上。从“张开五指”到“攥指成拳”,福建港口建设正遵循合理规划和集中开发的理念,谋求做大做强。
近年来,福建港口投资年均超过百亿元,其中近八成投向这“两集两散两液”,一大批符合各自港区定位的大型泊位正在布局中。
摆脱各自为政优化资源
与此同时,港口运营亦在摆脱各自为政的历史。
2013年5月,福州港的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青州集装箱码头等3家骨干企业开启合作模式,在不改变股权的情况下,以福州港集装箱的名义联合运营11个泊位。厦门集装箱码头企业也在探索一体化运营之路。2013年12月,厦门集装箱集团正式成立,吸收合并原海天、象屿、国贸、海沧港务等4家码头公司的25个泊位,把码头市场上70%的集装箱资源整合在一起。
通过强强联合,码头、设备、航线等资源得以优化组合,运营成本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了。
此外,福建交通运输集团、莆田市国资委、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签订《湄洲湾北岸港口整合框架协议》,决定把湄洲湾北岸15个公用散杂货码头泊位整合起来统一经营,确立湄洲湾大宗散货为主的枢纽港地位。
多种业态联动效益明显
莆田湄洲湾北岸东吴港区在建的东吴作业区和罗屿作业区,是福建省“两集两散两液”中的重要港口群,铁路、高速公路等资源发达。这里相继吸引了中铁、国投、国电、金鹰、神华、泰盛、长盛等一大批国企、外企和民企入驻,落地和即将落地的临港产业重点项目涵盖浆纸制造、能源、临港物流、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等,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
近年来,福建港口带动不再势单力薄,港口群与产业群、城市群的联动效应日益显现,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沿海集聚——
2014年7月投产的泉州中化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计划配套建设福建首座30万吨级海上离岸码头,预计每年将给湄洲湾南岸带来18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江阴港整车进口口岸启用以来,改变了以往我国只从天津、上海等地进口整车的历史;罗源湾北岸伴随可门港散货码头的成长,亿鑫钢铁、德胜钢铁、三金钢铁等钢铁巨头竞相进驻,“百亿冶金城”已然成型……
核心港区的“磁吸效应”正被不断催化,福建的“黄金海岸”正日益变得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