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迪,一身整洁的白色衬衣,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交谈时总是专注地望着对方的眼睛,笔者立刻想到一个词:技术男。正是眼前这个谦逊斯文的“技术男”,在两年前毅然回国,投身当时国内相对滞后的存储芯片研发领域。“回来需要勇气。”李迪说,“但我会坚持做下去”,因为小芯片里藏着他的大梦想。
毅然回国 一份家国情怀
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存储器公司从事高端研发工作,又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创新科研部经理……在旁人眼中,在美国求学、工作近16年的李迪已在这座梦想家的乐园站稳脚跟。
然而两年前,李迪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选择,回国创业。
“还是因为那份家国情怀吧。”谈及原因,李迪沉思许久如是说:“我希望能够把多年来在国外的所学带回国内,真正做出一番事业。”
李迪所说的事业与一片米粒大小的存储芯片有关。
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存储设备,存储芯片的应用遍及通讯、工业、医疗、航空航天、智能家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存储芯片的研发技术与国际顶尖水平始终存在不小差距。
“我希望能使我们国家存储芯片的研发能力追赶上国际的步伐。”正是这个信念,让已在美国硅谷从事存储器技术研发10余年的李迪最终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可观的收入以及优越的科研环境,毅然回国。
2012年4月,李迪在广东珠海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致力于目前最主流的存储芯片——闪型芯片的研发与设计。
攻坚克难 填补国内空白
在公司的测试室,最新研发出来的基于65纳米工艺制程技术的闪型芯片正在专用仪器上进行性能检测。一片米粒大小的芯片,其中却承载着几千万甚至上亿个电子晶体管,其研发设计和生产技术之复杂可见一斑。
“难点还是在于产品的设计。”李迪介绍,他所研发的闪型芯片,主要用来储存代码和核心数据,是手机、电脑、电视、机顶盒、U盘等人们常用的电子数码产品的“记忆库”。由于技术限制,此前国内的闪型芯片市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设计闪型芯片的“中国品牌”?
凭借在美国多年从事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的经验,李迪带着他的海归研发团队回国,落地生根,攻坚克难。从讨论产品设计到规划设计进度,从钻研关键难题到检测产品性能,在产品研发实验室里,李迪和他的团队埋头苦干,先后设计出基于90纳米和65纳米工艺制程技术的闪型芯片。
“国内一般的芯片擦写次数大概在几千次左右,但是我们研发的芯片擦写次数可达10万次,并且能够将数据保持20年以上,可靠性和稳定性甚至高于国际标准。”李迪自豪地介绍,这样的闪型芯片将使电子数码设备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快的运行速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小巧的尺寸,这也弥补了国内在该产业领域的空白。
专注研发 只为实业报国
如今,随着产品研发的不断推进并逐渐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李迪的企业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研发的基于90纳米和65纳米工艺制程技术的闪型芯片在2013年中期实现量产,一些国际知名的电子厂商也开始使用他们的芯片,公司在市场上第一步替代进口产品、进而凭借核心产品的领先优势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并在5年内跻身全球存储器行业前列的目标不再是“天方夜谭”。
然而,短期可观的回报没有让李迪就此停步,他依然坚持着对存储芯片研发领域的专注。因为他的梦想不止于此。
“我的目标是在5年内将企业打造成全球存储器行业中的前五大生产企业,以此推动国内整个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更有话语权。”李迪说。在那片小小的芯片中,蕴藏着他更为远大的“实业报国梦”,他要用中国制造的速度更快、存储量更大、能量消耗小、价格低廉的存储芯片在被英特尔、三星等巨头长期掌控的国际存储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这是有可能的。”谈及未来,谦逊平和的李迪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世界半导体产业逐渐从美国、日韩等地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发展潮流下,如今的他正是顺势而为,也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