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天津的朋友说过津门古文化街,心中便对流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那条街道充满向往,盼着有那么一天也能踱着悠闲的步子,从古香古色的街头穿过,用心去触摸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古文化。
这是个飘着冬雨的早晨,驾车来到古文化街,一位肤色黝黑的师傅朝我们走来,指挥将车停好。看到冷冷清清的街道,我有些失望地问:“师傅,文化街什么时间营业?”“这里的店铺,全是个人开的,要到9点来钟才开门营业。”师傅操一口极浓的天津口音,十分热情地给我们指了一家名为“耳朵眼炸糕”的小吃铺:“你们,先吃早点吧,稍微休息会儿,等雨停下再转,文化街不长,才600多米,有的是时间。”填饱肚子,街面上已经看不到溅起的雨花了,天空只洒落些星星点点的雨。这座城市经过一场小雨的洗礼,空气更加清新,城市建筑也像披上一层新装。
古文化街是国家5A级景区,街道两端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5米宽的街道两侧是青砖灰瓦的店铺,红色黄色的店铺幌子在微风中飘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光洁如镜。这里没有喧嚣,恍若江南古镇,处处散发着古文化的味道。人在其间,宛若坐在一座氤氲着茶香的茶楼里品饮香茗,心中漾起一股超脱红尘的散淡和闲情逸致。
我们是跨过“沽上艺苑”过街牌楼进入小街的,刚才还冷冷清清的街道,不知什么时间涌进了若干批旅游团,巷子里开满了伞花。文化街入口处可见地面上散乱地镶嵌着直径约一米的大元通宝、大宋通宝、永乐通宝等十几枚艺术铜钱,大约取招财进宝的好彩头,不断被游客踩上去留影。天长日久,这些铜钱都被脚板打磨得明晃晃的。百十来家店铺里古玩玉器、工艺陶瓷、文房四宝、丝竹器
乐、时尚用品、食品玩具应有尽有,一条街仿佛就是一段历史的浓缩。在这条街上,我们还能看到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以及“泥人张”彩塑等。我大致数了数,仅“泥人张”彩塑店就不下四五家。在古文化街中段的“泥人张”店里,迎门悬挂有“祖传百年世家”金字牌匾,匾下陈列有各个时期“泥人张”画像,一台电视,播放着介绍“泥人张”的专题节目。当代的“泥人张”名张长林,他将传统的泥人作品,饰以色彩和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大者尺余,小可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成为民族艺术的奇葩。
在这条街上还“居住”着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中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曾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等职的严复,他翻译的《天演论》成为其著名代表作。为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杰出人士,天津市人民政府在这条繁华的街上塑造了严复雕像。译著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依然给今人以启迪,这8个大字就镌刻在严复铜像一旁的墙壁上。另一位是传说中的海神娘娘妈祖。她被供奉在文化街中段的“天后宫”里。传说妈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姓林的女子,“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救人于危难之中,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后来但凡人们生男养女、避祸去疾、发财求福,都来给“娘娘”敬香。直到今天,天津的百姓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皇会”。此时,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队纷至沓来,古文化街便汇成欢乐的海洋。
行走在古文化街上,我忽然想起郭沫若先生的那首诗《天上的市街》,觉得这条古文化街真的像诗中浪漫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