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

创客的奇异世界(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尹晓宇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6日   第 04 版)

  两位创客正在设计课程

  在北京创客空间,胡坤正拿着一个智能温度装置测试一口真空低温烹调锅。借助软件分析形成个人定制食谱并完成自动烹饪是他对这口锅的设想,项目还有个有意思的口号——打败阿姨。

  在北京中学,孔依琳和来自台湾的张宜婕开设了一门“创艺无限大”的选修课,借助一套名为“Little Bits”的组件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这些致力于把创意变成现实的人时下被称做“创客”。在北创掌门人王盛林看来,创客是一种精神和生活方式,体验的是从0到1的过程。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的创新高地——西二旗,寻找一个致力于通过高效的个人信息管理扩展人类智能的团队。

  挑战方向创新

  如果计算机能无缝和人类智力结合,成为人的“外脑”,那会怎样?如果“外脑”之间可以彼此连接和学习,又会发生什么?

  这些科幻场景正是这支团队致力的梦想。

  根据网站提供地址,记者来到西二旗的辉煌国际。一个普通的公寓门口,屋里的辩论在屋外就已经能听到。敲门进入后,记者见到了产品设计师胡涛。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讨论每周都有一次,经常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因为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国内目前没有人在做,所以只能靠团队一点点摸索、积累。

  “为什么我们的飞船都能奔月了,个人信息还不能像人脑去工作?”最初的设想来自团队创始人的困惑。每一次使用信息的时候是人脑要先去回忆这个信息存到哪里了,那机器有没有可能实现人类联想的智能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儿。“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曾带领团队做出中国第一台掌上电脑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谢耘博士是本项目的顾问。他曾跟记者提过,现在中国的创新以点居多,总是在别人后面追,不乏把一个已经出现的东西做到极致的能力,但缺少真正基础性、方向性的原创。

  这个团队想在方向上挑战一下。

  让智慧如影随形

  产品核心的建模工作从2008年就开始了,那也是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力的时候,团队没有跟风,选择了从PC端开始。刚开始,进入团队的工程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业界经历已经非常丰富,却从最基础的“爬码”开始做,在圈里,这项工作是用来训练新手的。直到2013年,团队注册了一个公司取名“慧影”,寓意让智慧如影随形,希望机器能成为人的智慧的映射并通过补充人类智慧的盲点,如遗忘、错漏,来实现人类智慧的提升。

  慧影的主界面是个溜溜球的样子,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又分为生活内容、信息类型、语义概念三个角度。慧影提供创新的方法组织信息,在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以高效地利用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大量零散数据。

  记者体验了一下,在软件中以“大学心理学”为关键词,不但可以搜索到课程的笔记,还能在一侧扩展出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的笔记、视频,该任课老师的论文、联系方式等,而且还能根据时间自动生成一个可追溯的场景。目前这套系统对近300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做了整体设计,一旦接口成熟,微博、微信等社交端的信息便可以进入到统一管理平台。

  服务普通用户

  前几年,一位麻省理工做数据研究的教授来中国作交流,听闻有这样一个项目,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说:“这属于最前沿的工作。”

  谢耘表示,这种基于信息处理的方向性原创对于产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前沿的工作要服务的却是普通用户,这就要求工程师们在底层设计尽量完备,这样用户才能实现“傻瓜型”的体验。会用浏览器就会用慧影,会用word文档就会用慧影,是开发者的设计初衷。因此,团队常常邀请一些只会简单电脑操作的基础用户体验产品,在操作习惯和功能上给出相关建议。

  未来能做到什么程度?团队的工程师们还是希望先踏踏实实地坐几年冷板凳。已经做了将近7年,今年三四月份,慧影将进入小范围产品试用阶段。

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大会召开
养老金涨了
澄泥羊砚开炉烧制
无限跨界艺术展亮相杭州
加大追逃追赃力度
创客的奇异世界(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铁路增开春运列车341对
海关公布去年十大缉私案
再遇“空闹”将“果断处置”
深海平台安全系统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