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07日 星期三

喜闻“后院”响虎声

严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07日   第 05 版)

  生长于大兴安岭的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深情回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多么生机盎然的森林冬景!

  小时候,看《智取威虎山》,看着林海雪原的壮美景象,听着少剑波“望飞雪,满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的高亢唱腔,对茫茫林海的憧憬油然而生。可长大了,当上了记者,25年来,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唯独无缘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

  去年年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本报总编辑从国家林业局长赵树丛那里得知:大小兴安岭从去年4月1日起,全面结束了175年大规模砍伐的历史,“顺山倒嘞……”的吆喝声已经沉寂,代之而起的是对森林的修复和坚守,因为林业人已经懂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公共福祉!

  如今已经9个月过去了,禁伐这项壮举给那片山林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带着好奇,我们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森工的负责人。

  答案令人惊喜:野生东北虎多次现身大小兴安岭,而在桦南林区上次“虎出没”还是十九年前。

  大兴安岭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中国历史的宁静后院”,这里再次响起虎声,着实令人惊喜!人、树、虎,是和谐交响?还是恶性互动?结果不出所料!人放下斧头,树快乐地生长,虎和百兽自由地出没,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生态……

  保护天然林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生态功能,看来,大兴安岭的自然修复,已经初见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兴安岭为国家奉献了大量木材,同时林缘的不断退缩也带来了土壤流失加剧、湿地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如不坚决停伐,大兴安岭林区屏障功能将进一步衰退,这将直接威胁中国北方国土生态安全。人类从灾难的血的教训中已经悟出:对森林要保持惊奇之心、敬畏之意、热爱之情!

  天然林是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保护好生态,首先就要保护好天然林。禁伐,虽然眼前会增加财政支出,也可能减少一点国内生产总值,但从长远看,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放眼全国,中国仍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压力剧增。大兴安岭“禁”与“伐”的变奏就体现了人们观念的巨大变化: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正在成为新常态,而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就成为发展的“必须”!

  新年传来好消息,从今年起,我国将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最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力争把18亿亩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对良田沃土、森林田园的坚守,体现的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永恒追求。要积德,就要保护好生态,这样才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大小兴安岭 放下175年的斧头
喜闻“后院”响虎声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