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07日 星期三

“雪花弹拨森林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会在苍茫中升起,它不是鸟鸣,而是伐木声。”
作家迟子建笔下响彻林海雪原的伐木声与“顺山倒”的号子一起走入历史,化为记忆。今冬,大兴安岭格外寂静。人退虎进,野生东北虎多次现身,在桦南林区人们还记得距离上次“虎出没”已有19年。请看——

大小兴安岭 放下175年的斧头

严冰 李浏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07日   第 05 版)

  林海雪原

  从“拉木头”到“看景观”,大兴安岭林区开设旅游专线。
  张锐摄

  2013年9月22日,野生东北虎现身黑龙江绥阳林业局林区。
  (资料图片)

  林业工人展示当地特有的黑蜂。
  王忠岩摄

  岁末年初,林区滴水成冰,黑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柴河林业局的孙建民冒着寒风,手持望远镜站在瞭望塔最高层查看火情。9个月前,他刚刚卸下伐木工的身份,在“告别仪式”上表达了新一代林业人“从砍树到护林”的转型决心。现在,他已是一名合格的防火队员。这个冬天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只能说,森工人变得比以前更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态责任更重。”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局长魏殿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2014年4月1日,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天然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结束了175年大规模砍伐的历史。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认为:“这标志着传统森林资源利用模式的终结,也为中国走向森林经营时代创造了机会。”

  

  禁——东北虎率百兽威风回归

  2014年最后一天,野生东北虎“重出江湖”,在黑龙江森林工业集团的东京城林区“踏雪迎春”,给当地人带来不小惊喜:2014年3月31日,安装在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拍摄到野生东北虎;7月25日,“林中之王”再现桦南林区;一个月后,双鸭山林业局接到群众关于老虎袭击家畜的举报。两天后,老虎重返“故地”,“真容”被现场摄像机逮了个正着。

  从去年4月林区实现“零采伐”起,植被和动物种群得到有效恢复,生态不断优化。专家分析,没有斧凿之声,野生东北虎也更愿意出来“溜达”,甚至可以肯定,它们已重新在此地定居。

  一个世纪以来,野生东北虎在我国的数量成锐减之势与森林过度采伐密切相关。大兴安岭林木的“禁”与“伐”走过了数百年曲折历程。翻开历史资料,清朝立国后,统治者对北方边疆地区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其中在东北地区实行的“四禁”中,就包括“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封禁”时间长达约200年,在研究者们看来,这客观上保护了东北地区的森林。

  直到晚清时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一方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方面是广大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清廷,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的森林采伐,甚至成立官方机构参与到大规模开发中,以增加收入。在1839年前后,清政府“移民实边”,大兴安岭部分开禁,沙俄入侵黑龙江之后的掠夺更让这里“雪上加霜”。从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到1945年林区解放,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从大兴安岭掠走木材1500万立方米。即使在清朝,破坏森林也给林区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气候异常、生计受损都被历史所记载。在咸丰以前,“山深林密,土旷人稀”的场景,到了1908年,就变成了“开荒之后,渐次稀疏”。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林业长子”的国有林场曾为共和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受本次停伐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龙江森工产量最高峰时,全国每十根木头中有三根半来自这里。“重生产轻抚育”也让这里付出了惨重代价:林缘不断退缩、土壤侵蚀加剧、湿地功能下降。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如不坚决停伐,森林生态屏障功能将进一步衰退,直接威胁到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安全和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山上大树少,森林吸水不好,下一场暴雨河水就能‘呜呜’涨起来。再砍十几年,后代就看不到森林了。”龙江森工塔林林场职工宋荣富对此有切身体会。

  “东北、内蒙古林区如今面临资源枯竭危险,急需休养生息。”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林区资源和经济的双重危困促使政府决定采取行动。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采伐量已大幅调减。但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为巩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地位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彻底封山停伐势在必行。

  转——从一木独撑到绿富兼美

  内蒙古森工早黑龙江省两年,于2012年便开始在阿尔山实施停伐。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处于转型攻坚期的内蒙古阿尔山。看到74岁林区老工人郭永财家的简陋棚户房,总书记关切地向当地干部询问棚户区改造时间表,他说:“阿尔山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他深情祝愿这里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

  商业性采伐要停,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停伐倒逼森工企业转型。林业专家、前国务院参事盛炜彤也表示:实施停伐政策,有利于林区加强森林经营和管理,发展非木经济。

  总书记视察过的内蒙古森工如今基本形成以生态旅游、绿色产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去年开始停伐的龙江森工旅游、营林、种植等“八业并举”,产业结构也更加合理。

  同样是靠山吃山,停伐后,“靠”的含义产生了本质转变。各大森工集团的实践充分证明:不砍树,照样可以健康快速发展。“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如今已深入人心。

  “吃木头”不养人,砍“娃娃”林、“红领巾”林,只会越砍越穷。自从学会算“生态账”,刘广发“现在折个枝桠都心疼”。相比之前做伐木工时爬冰卧雪、披荆斩棘,这位龙江森工迎春林业局的转业工人更喜欢蜂箱旁的“甜蜜事业”。

  刘广发所在的迎春林业局地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停伐有望扭转这里因气候变化造成的蜂蜜产量下降。据该林业局营林科长李树林介绍,林业局今年计划再种5000亩椴树林,“十年以后,椴树开花了,黑蜂就能采蜜”,种椴树相当于为百姓栽下摇钱树。

  停伐不仅让当地企业和职工收获了经济效益,还让国家和地方收获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黑龙江省森林涵养水源达5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三峡水库的储量,每年固碳4700多亿吨,释放氧气1.1万亿多吨。这片“绿色屏障”庇护着中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草原,对缓解华北地区雾霾功不可没。据专家测算,大兴安岭林区每年因贮碳、纳碳、制氧、防洪减灾等创造的生态效益多达160多亿元。

  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不是矛盾体,而是相得益彰的合璧。近年来国内样本数据也显示,森林面积和林业产值增长正相关,深刻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护——森林重归本位休养生息

  2014年冬天,管理着1845万公顷森林,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39%的龙江森工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进入了全面停伐后的第一个停伐季。

  林海雪原依旧,曾经忙碌的伐木工人如今化身森林卫士。从去年11月到今年5月31日,龙江森工在停伐季中开展了“林鹰行动”与“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

  从限伐到停止主伐,再到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刹车就要“踩到底”。林业人恪守着“一米木材不能采、一寸林地不能动”的底线,坚持管好森林资源,守住生态红线。

  定位变了,责任变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重点国有林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契机。”赵树丛说。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与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专家共同编制的全国林业系统首部市地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正在实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在酝酿建立国家级先行试验区;吉林森工集团在“非林哺林”的创新经营中谋求新突破。

  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之后,尽快将东北其他国有林区纳入停止商业性采伐范围。

  175年前,清政府“移民实边”。伐木咚咚,惊醒了大兴安岭这“中国历史的宁静后院”,如今“那已不复存在的伐木声”虽仍让迟子建“怀恋”,而对于全国百万林业人来说,他们正满怀信心与期待,迎接绿富兼美的春天。

  大兴安岭数据卡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最北部边陲,东侧毗邻小兴安岭,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濒松嫩平原,北邻俄罗斯。面积8460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拥有林地面积6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1.37%,活立木蓄积5.53亿立方米。万壑之间还纵横流淌着甘河等20多条大小河流,最终注入黑龙江。

  春访兴安,泉流淙淙,生机盎然;夏行岭上,山峦逶迤青翠,林莽飘香;秋高气爽,极目远眺,层林尽染。冬富诗意,万物银装素裹,林海雪原雾凇无不壮美高洁。

  大兴安岭是我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野生植物1000余种,包括黄菠萝、红松、核桃楸、水曲柳等珍稀树种。

大小兴安岭 放下175年的斧头
喜闻“后院”响虎声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