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的《湖州》一诗,道出了古人对太湖之滨这片土地的倾心眷恋。诚然,浙江省湖州市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境内不仅山水清幽,而且市镇众多。仅在南浔周边一带,就有桥镇之乡双林镇、湖笔之都善琏镇、灯谜之乡菱湖镇、名漾故里和孚镇、船拳之乡练市镇、塔地遗址千金镇、道教胜地石淙镇,星罗棋布地组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镇群。在这些古老市镇中,独占鳌头的自然要数南浔了。
一座中西合璧的古镇
这些年来,江南的一些水乡古镇陆续得到修复,游客们又多了些重拾乡间旧梦的机缘。然而走的地方多了,难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同样的小桥流水,一色的青瓦白墙,回想起来有时竟至于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觉。但游人要是到过南浔,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就一定不会与其余的古镇相混淆。
南浔是江南唯一的中西合璧的古镇,明清古宅中混杂着近代洋楼,中式园林里安置着西式别墅,“华洋杂处”的景象触目可见。相比一般的古镇,南浔无疑是个有着不同个性的“异类”。
小莲庄,是南浔镇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私家园林。它的主人是当时属于南浔巨富的刘氏家族。和许多南浔商人一样,刘氏家族在传统上是正宗的儒学世家,而后由于长年在外经商,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这种文化认知上的多样性,体现在小莲庄的建筑中,遂创造出一种土洋并举的风格来。而这种“混搭”型的建筑风格很快就风靡古镇,成为南浔富豪们所追崇的时尚。
另一个“混搭”的典型是张氏旧宅建筑群。张氏旧宅坐落于南浔镇南西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各类建筑风格的房间有244间,建筑面积达6137平方米。整座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其中一部分为晚清中式建筑,其余为西欧巴洛克风格建筑。
在这里,中式厅堂里铺设着法国进口的地砖,悬吊着西洋画装饰的天花板;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上却镶嵌着中国传统的花卉雕刻。大宅内厅、堂、楼、厢、轩各具风情,数以千计的砖雕、石雕、木雕、玻璃雕精美绝伦。这种高度“混搭”的装潢艺术并没有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整体上显得气韵和谐、超凡脱俗。
当然,南浔古镇也不乏“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致。镇上的东大街原是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南即为市河,而“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则坐落于街北。东大街街面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五福楼、大庆楼、天云楼、长兴馆、大陆旅馆、野荸荠茶食南货店等百年老店。其间最富传统民居特色的要数百间楼。百间楼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所建,是一组沿河而建的庞大建筑群。这组建筑体现出古人既富于想象力,又懂得充分利用空间。它与不远处的洪济、通津二桥共同组成了一幅“人家皆枕河”的江南古镇经典画面。
追忆梦一样的似水年华
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的身世极为“显赫”。南宋时南浔因地处“水陆冲要之地”,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万历至清中叶,因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当地经济空前繁荣,及至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谚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按其财力多寡,冠之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形象称号。南浔商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南浔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当时南浔通过上海出口的生丝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成为我国近代丝绸工业的发源地。南浔出产的“辑里湖丝”,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国内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鼎盛时期,南浔人拥有的财产总额高达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实力雄厚的南浔商帮还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如著名的十六铺码头、百乐门舞厅、证券物品交易所、国际饭店等都是由南浔人修建或参股建设。
当你追忆了南浔的旧日繁华梦,就不难想象镇上那些中西合璧的豪宅从何而来了。正是因为先人们在华洋杂处的世界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财富,才使得南浔古镇青出于蓝胜于蓝,从小家碧玉变身成为贵阁千金。
南浔古镇的风格是幽雅而气度不凡,而南浔人的性格是温良而不喜张扬。尽管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在此间的街坊闾巷,你丝毫也察觉不出“祖上也曾阔过”的骄傲。这里的人们默默守护着小桥流水的家园,平心静气,惠风和畅;气氛是出奇的静谧,绝少有追名逐利的喧嚣,让见惯了商业化古镇热闹景象的游客们暗暗称奇。
漫步于街头巷尾,你只要留一些心眼,便会讶异地发现,尽管是一样的饮食男女,到底还是不能小觑。譬如不经意间从驳岸边飘来了胡琴声,你仔细一听,那老人嘴里哼唱的是昔日上海滩才有的“滩黄”;而凉棚下一位低眉颔首糊着油纸伞的妇人,她发髻上插戴的竟是一支千金不换的玉簪。
接轨大上海再创辉煌
历史上,因了蚕丝的关系,南浔与上海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一位南浔镇政府人士的说法,从前,上海是南浔蚕丝的出海港,也是南浔人的掘金地。如今,南浔是湖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是上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是上海人的后花园。“南浔人去上海,就像去走亲戚一样亲切;上海人来南浔,也像回外婆家一样方便。”他说。
对此,曾经担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邵琪伟先生最有发言权。邵琪伟先生原籍湖州,青少年时代曾在上海读书生活,后来作为上海知青去了云南。2009年2月13日,邵琪伟先生在湖州参加公务活动,笔者随他一起走访了南浔古镇景区。邵琪伟在古镇上与前来旅游的上海客人亲切地拉起家常,询问他们对古镇南浔的印象。上海客人告诉这位中国旅游的掌门人,来到南浔就如同回到老家一样轻松自在。
邵琪伟先生随后对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南浔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姻缘相通,商缘相联。南浔要借彼此之间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做好接轨上海、再续前缘的这篇大文章。
如今,从上海来南浔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更值得欣喜的是,南浔对上海的主动接轨,已日益转变为沪浔两地的双向互动。到南浔去度假休闲,到南浔去投资创业,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把南浔当成了工作生活的好去处,南浔俨然成为了上海这个“人才与资金之海”的出海口。
在南浔,眼下最常见的广告语之一就是“距上海虹桥机场40分钟”。而随着湖苏沪高速铁路列入建设规划,届时,南浔到虹桥枢纽站仅需25分钟,沪浔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南浔古镇接轨国际大都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