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绩单
从去年挂牌至今年11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23万家;吸引从业人员28万人;累计新增企业近1.4万家,超出过去20年累计设立的企业总数。
世界的经济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经济也离不开世界。
正因此,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12月28日—29日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都把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大“国字号”项目——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
自贸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扩散
一周时间内,围绕自贸区建设最热的词汇,莫过于“扩围”。
上海自贸区自身的扩围,是在现有的28.78平方公里的基础之上,加入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扩围之后,上海自贸区的面积将达到120.72平方公里。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寅表示,这一次扩围,是因为现有自贸区主要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主,“功能比较单一”,而扩展的片区则聚集了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检验各种创新的实效和风险”。
自贸区虽设在上海,但名头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换句话说,它的建设,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风向标。
在29日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上海商务委主任尚玉英用一系列数据说明了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
“从去年挂牌至今年11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23万家;吸引从业人员28万人;累计新增企业近1.4万家,超出过去20年累计设立的企业总数。其中,新设外资企业2114家,约90%通过备案设立,办理审批的时间缩短为1-3个工作日;已办结160个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对外投资总额累计近38亿美元;海关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则使自贸区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缩短41.3%,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缩短36.8%。”尚玉英说。
尚玉英表示,成果丰硕的背后,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目前都已基本形成,54项改革措施已经或即将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
用自贸区辐射“一带一路”
今年的商务工作会议,另一个提法引人注目:用自贸区来辐射“一带一路”战略。
怎么辐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国内的自贸区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世界性的运作平台”。
“很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业务,诸如货物贸易进出口、服务贸易、金融、咨询等,都可以在自贸区内进行。同时,考虑到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太高,在自贸区的平台内进行操作,还可以规避诸如汇率、世界经济波动等的风险。”梅新育表示。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方蔚则介绍说,中国现在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可以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承接点”。
所谓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国外建立经贸合作区,由我国国内的企业牵头在当地招商,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进驻,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一种合作方式。商务部网站显示,现在已有16个这种合作区,分布在亚、欧、非、拉美等地。
“本月24日还在开展协调工作组会议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规划面积达到91.5平方公里;在俄罗斯,双方在林业、农业加工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在中东欧的匈牙利等国,一些来自山东的企业已投资近20亿欧元,进行现代化的天然气开发。如果能以这些经贸合作区作为支点,‘一带一路’就能更加落到实处。”方蔚说。
商务部国际司司长张少刚则表示,中国和国际的自贸区谈判,也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新支点。他介绍说,明年,中国将力争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ECP)谈判,同时启动与斯里兰卡、以色列等国的实质性谈判。而在今年领导人出访的背景下,明年中国还将同南太平洋岛国以及马尔代夫、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展开接触,进行自贸区谈判的前期可行性分析工作。
“只要‘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感兴趣,希望和中国进行有建设性的经贸合作,中国是非常愿意积极回应的。”张少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