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亡者不可欺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3日   第 05 版)

  祭逝者,以国家之名。

  他们不是英烈,却享受到了一个国家给予亡者的最高礼遇——国祭。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他们是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他们中,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今日却得到了一个国家给予的最贵重的东西——尊严。

  12月13日,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选择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日,选择了那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留下的普通百姓,选择了用制度性的方式给予他们尊重。

  历史无法忘记,日军铁蹄践踏过的土地,蹂躏过的兄弟姐妹。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因日本侵略而付出的生命,不管是英勇作战的将士还是手无寸铁而被屠戮的黎民。

  历史怎会忘记,曾经凋敝的中国所受到的欺凌,国家无尊严,百姓无尊严,生者且苟活,死者如蒿草。

  国祭,是铭记,是警醒,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体认,是一个国家对民众尊严的捍卫。

  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设立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死难者。2005年,联合国大会将1月27日设立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纪念在纳粹大屠杀中罹难的600万名犹太人。

  作为二战主要参战国的中国,南京大屠杀不仅给中国人民留下悲痛的记忆,带给世界人民的也是难以抚平的伤痕。而近几年,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也提出了挑战。

  亡者不可欺!中国不答应!

  国祭,是内省,是鞭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的汇合点,是一个国家不断生长的内生力量。

  当中国成为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大国,对世界的责任越来越多,中国拿什么来担当?当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里,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什么?

  先人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国家公祭的意义远非一天的仪式,它必将作为一个支点撬动一个民族的内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奋发力,激励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许多普通日本人都被日军的暴行惊呆了”
亡者不可欺
责编:申孟哲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