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有温度的“世遗”

本报记者 王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2日   第 09 版)

  历史城区的议事亭前地是外来游客必到之地。
  陈晓星摄

  在澳门的老城区漫步,你不仅感受到历史沉淀出来的温文宁静,而且,你就是走在“世遗”之中。澳门整片旧城区,包括20多座建筑及相连的广场、街道,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内地老城区也不少,有些历史远长于澳门。但澳门历史老城区与众不同,它是“活”的。它既是景观,也是生活区。澳门人在其中居住、开店、做祷告、听音乐会。在这里,历史与生活水乳交融,毫无违和感。

  老城区约有3平方公里,形似一片长树叶,由前地(类似于广场,通常是一圈建筑围出一片空地)和细小的马路巷弄组成。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亚婆井前地被榕树浓荫覆盖,周围是一圈鹅黄、粉红、淡蓝的葡式民宅,黑白两色的葡萄牙小石在地面铺出舒缓的海浪,买菜的老婆婆在画上悠然走过;一旁巷弄里,郑家大屋的木门悄然打开,土生葡人门卫面露微笑,发出无声的欢迎……

  说老城区是“活”的,除了因为它有生活的温度,还因为它气色鲜润,绝无一般老城的破败与尘埃。近代澳门虽然历经劫难,但城市始终没有遭遇大的战火,加上澳门人的精心维护,让老城犹如一块玉,越是切磋琢磨,越是温润柔和。

  比如岗顶剧院,作为中国第一座西洋剧院,康有为曾在此看过欧洲马戏,但澳门人直到今天还在里面听音乐会,无需扩音设备,音效好到最后排的听众能听到号手换气。又如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外表如旧,内里红色实木楼梯和地板一尘不染,配上灯光橱窗,房间内装上玻璃墙和玻璃门,老建筑也可以用冷气,兼具现代生活功能。游澳门老城区,不是隔着百年看冰冷历史,而是走进活生生的历史。

  澳门老城区的老建筑,几乎就是一部澳门近代史。老城的南边,妈阁庙面朝大海,烟火四时不断。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这里首次踏上澳门的土地。当水手问这是哪儿时,当地人答曰“妈阁庙”,于是就有了 “MACAU”这个流通国际的名字。

  往北走,郑家大屋讲述的是一个衰败陈腐的大国思考如何自强的故事。大屋的主人是郑观应,120年前,他在这里写下《盛世危言》:“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

  再往前,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的圣老楞佐教堂高踞在台阶之上。1582年,这座教堂迎来了一位震撼中国的人。30岁的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带着中国人从所未见过的自鸣钟和油画,带着画满珍禽异兽的世界地图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来到了澳门……

  “老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好像树的年轮,一圈圈的记录下历史的真相。”澳门的历史学者陈树荣曾对记者说,历史城区对澳门社会的意义不可替代。因为“对人类来说,历史被割断将是很大的挫败”。

  细细品味老城区,你会了解、记住并爱上澳门。如澳门流传的那句老话所说:“喝下亚婆井的水,你就再也忘不了澳门。”

有温度的“世遗”
最爱澳门人
澳门,回归15年
夜色伴人游
我看澳门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