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木垒,依然是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下生机盎然。在进入县城的主干道人民路上,以“和好街”为名的仿古商业街工程即将完工,斜对面新建的“守静园”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恬静。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上,木垒县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消息传来,举城欢庆。这是木垒县首次获得该荣誉称号,也是新疆受到表彰的仅有的两个县市之一。
“在木垒,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出了差错,一票否决,一切努力都是白搭。这是县委书记王志华在多次会议和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原则’。”该县民宗局党组书记杨培明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木垒县,维护民族团结最光荣。该县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在电视和广播上开办专栏、制作创模专版、制作车体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送手机短信、组织宣讲团和志愿者队伍等形式,开展阿肯宣讲、马背宣讲、摩托车宣传等活动,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义、举措进行广泛的双语宣传。
在木垒县,民族团结模范最有面子。文博中心等9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检察院等36个民族团结创建示范点,成为组织各族群众参观、学习的样板。
在木垒县,少数民族得到的关爱最多。1983年,雀仁乡建起了昌吉州第一个牧民定居点,从此拉开了木垒牧民定居的序幕。2010年以来,国家投入2270万元,自治区投入575万元,福建省漳州市和南平市共投入5100万元支援木垒县实施定居兴牧工程。截至2013年底,先后建成了大石头乡拜格卓勒村等13处牧民定居点。
在木垒县,少数民族的发展被摆在了第一位置。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过程中,县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将侧重点放在“富民”和“加速边境发展”上,找准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关键性问题,一些牧民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学习成为家庭致富的顶梁柱和市场经济的带头人。该县创造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哈萨克族绣娘最多的县”、“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族刺绣作品”、“最大的哈萨克毡房”等5个项目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多年来,木垒各族人民生于斯,长于斯,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串串佳话。
在博斯坦乡,有一位老人叫苏献林,他含辛茹苦养育了6个子女,其中4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回、哈萨克、维吾尔、汉4个民族。苏家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各民族吃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在东城镇东城村,8户维吾尔族牧民“‘拎包’入住汉族农家”的新闻,令人怦然心动。
在该镇东城口村牧业队,有12户维吾尔族牧民一直住在干旱缺水的山沟里,生活困难。今年,镇政府决定对牧业队牧民搬迁定居,但是在选址、资金等方面很犯愁。在调研中,一些因为进城务工经商搬迁走的汉族村民提出,让维吾尔族牧民兄弟住自家闲置的院子和房屋。镇党委、政府从中受到启发,从6月份开始实施牧民“插花定居工程”。政府对闲置的农户房屋和院落进行修缮,为每户牧民出资5万元修建牲畜暖圈,既利用了闲置的土地,又减轻了牧民的经济负担。困扰多时的牧民定居难题迎刃而解。
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常抓不懈,使木垒全县呈现出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天山木垒,养心的家园”成为口口相传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