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中,裁委会无疑是赛场外的焦点之一。作为CBA联赛“管办分离”的重要一步,本赛季由5名俱乐部高层组成的裁判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而上海男篮投资人姚明的加入无疑更增添了裁委会的“明星效应”。
常规赛进行到第10轮,万众期待的裁委会开出了第一张罚单,对佛山对北京比赛当值主裁判李平给予停赛15轮的处罚。裁委会认定,该场比赛的最后时刻出现了一系列错、漏判罚,属严重过失,主裁判李平负主要责任。
不久后的第14轮比赛再出争议判罚,在新疆主场迎战北京的比赛中,当值主裁判闫育东与技术代表观看录像回放,导致比赛中断20多分钟。期间双方又发生身体接触,闫育东最终做出判罚,新疆队获得四罚一掷,诸多问题引发争议。而近日,裁委会已开会探讨,想必会再次行使“开罚单”的权利。
本赛季,中国篮协主动把“裁判管理权”这块“烫手的山芋”抛给俱乐部,虽是一个不小的改革举措,但由于裁委会成员同时身兼俱乐部职务,这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并未解除。与此同时,裁判问题已成为CBA赛场的“老大难”。错、漏判罚频现,凸显出部分裁判职业能力上的不足,由于平时还要在高校等地方任职,执法比赛只是他们的一项副业。一次错判对裁判而言,或许只是意味着一段时间的处罚,但对每年打联赛投入数千万元的CBA俱乐部来说,遭受的损失恐怕将是巨大的。
两次出手虽能暂时消弭争议,敲山震虎,但真正想发挥作用、管好裁判,不仅需要裁判业务能力的提升,更要依靠管理制度的完善。比如,目前CBA裁判的注册归篮管中心运动队管理部,并不归CBA联赛委员会管理,存在多重管理的混乱情况。其实,裁委会也已经开出了一张药方:责成CBA裁判办公室尽快制订出符合目前联赛实际情况的《CBA裁判员管理办法》,报请联赛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执行。
CBA进入第20个年头,无论是在市场影响力还是球迷培养方面越来越有成熟联赛的风范,而裁判问题也关乎着一个赛事的形象。如今,裁委会的成立已经成为联赛职业化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留给CBA的问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