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武夷山:生态蓝图一绘到底

熊慎端 章文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0日   第 06 版)

  挑茶
  邱汝泉摄

  优质的生态是武夷山市最大的资源优势。10余年来,武夷山市党政领导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清新武夷”已成为福建省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突出形象和响亮品牌。眼下,虽已进入冬季,但这里依然满目青翠,碧水丹山生机勃发。

  科学规划坚持生态立市

  武夷山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是目前全国4个世界双遗产地之一。总面积85万亩的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万至10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武夷山的“魂”在水。武夷山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九曲溪,比如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九曲溪上游的星村镇污水处理厂;投入23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九曲溪上游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启动西溪流域洋庄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报并立项东溪流域岚谷乡、吴屯乡,梅溪流域上梅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在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城市进程中,武夷山注重城市形象提升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仅有23万人口的县级市,除拥有3座大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万吨,还建成日总处理320吨垃圾的二次转运站,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从2012年开始,项目环保审批实施“禁煤承诺”制,全面实行煤改电气,严把生态关。另外,在项目策划、引进、审批上,提高绿色门槛,使全市企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把保护生态作为立市之本、立业之基的武夷山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生态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2013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指数提升26位,提升位数排全省第二。在2013年“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区、县)排行榜”上,武夷山市列第13位。

  保护绿荫造福子孙后代

  从2009年6月起,武夷山对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即该市西部的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封闭式保护,只允许有限的科学研究和考察,确保遗产核心地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东部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在保护好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提升,不断完善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并把原先建在遗产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和部分居民逐步外迁,进行环境修复,减少对遗产地缓冲区的环境污染。

  2008年,在国家和福建省划定133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武夷山自加压力,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再建成20万亩县级公益生态林,不少地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区域的林地,被划入国家、省或县级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禁止砍伐行为,导致林农经济收益下降。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通过鼓励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林农收入,使县级公益生态林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加强林木采伐指标“三公”分配专项执法监察,保证林农的根本利益,提高林农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积极性。现在,武夷山已建立三级生态公益林153万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40%,生态林比例在全国县级市排名前列。

  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根本保障。过去,受利益驱使,违法开垦茶山行为时有发生。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武夷山成立茶山综合整治小组,按市直部门、乡镇、行政村划分不同层级的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相应人员履行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到山头地块,建立起茶山综合整治长效监管机制,保护了武夷山的青山绿水。

  如画美景吸引四方宾客

  生态美景和旅游开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武夷山。

  上梅、岚谷、洋庄等乡镇,以生态为媒,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式乡村游;以农耕、梯田、红色等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式科普游;以城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式购物游等。走进上梅、五夫、星村,处处彰显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以山、水、石、树、桥、亭、塘、特色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犹如一幅幅山水画映入人们的眼帘。集农业观光、农活体验、荷塘垂钓、美食品尝为一体的蔬菜岩茶文化庄园,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在武夷山,这样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共有几十个。去年底,武夷山市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今年3月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武夷山市政府已研究制定了《武夷山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方案》,明确了未来试点示范的战略构想与目标、空间格局、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描绘了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蓝图。

武夷山争做百姓富生态美之城
武夷山:生态蓝图一绘到底
“山水画”“博物馆”“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