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中,同里、周庄、甪直、乌镇、南浔、西塘这江南六大古镇,不仅声名远播,而且人气甚旺。它们像幅幅画,以精致古朴的小桥、流水、人家耀人眼目;它们如本本书,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驰名中外。它们最可宝贵的生活气息,更对远近游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本栏目从即日起,将与读者朋友一起,逐一走进这六大古镇,一同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编 者
水巷交织,古桥星罗,老宅民居分布其中,原住的居民生活于此。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最有生活气息的,便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同里。
去同里之前,可先看看地图——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间,建筑依水而立,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这些小岛串为一个整体清丽古朴的小镇。在同里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陈建忠眼里,古镇具有三大独特资源。其一,这里是崧泽文化的中心,古镇之下还有6000年前的古城。从公元13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这儿先后建成私家宅园38处,寺、观、祠、宇47座,其中明清两代建筑占古镇区建筑总面积的70%左右。1982年,同里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个乡镇被列为一个单体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胡同·园林
记者走进同里,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穿过一段现代化的镇区,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又过了一座石桥,踏上青石板的路,便来到了著名的明清街。
明清街虽是一条商业街,但在那古典的建筑下卖的物品却颇有特色,有古玩字画、古木家具,以及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消失的各种器皿用具。还有各种江南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比如苏州丝绸、牛角梳、太湖珍珠、手工编织的草帽等等,古色古香、琳琅满目。即使不买,看一看那些留下岁月痕迹的物品,看一看店家门口飘动的长布幌子,仿若回到了远古,心里多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旁边便是退思园,这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大家闺秀的拙政园比,退思园犹如一个清丽的女子。”来自上海的游客王丽丽说,这里的亭台楼阁依水而建,构思巧妙,玲珑精致,清新雅致,让人犹如置身一幅水粉画中。
退思园的导游介绍,该园是清光绪年间所建,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亭台楼阁、桥榭廊舫、厅堂房轩、假山池鱼、奇花异树、四季盆景等等俱全,甚至还有赏月观景临台听戏的场所。记者看到,园中建筑均以水为本,建筑如贴水面浮于水上,故此园又有“贴水园”之称。“‘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导游说起这个园的典故如数家珍:“主人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就修得有些低首顺眉的样子,有‘水芗榭’和‘眠云亭’可以下棋解闷,‘揽胜阁’可以作画;春有‘闹红一舸’的意境,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加上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游船·小桥
到同里,一定要坐一下游船。在弯弯曲曲的水道里,小船穿行其中,你在船上看游客,游客在岸上看你,分不清谁是游客谁是主人。小船穿过一座座石拱桥,犹如进入一个转折处,你不知道桥洞的那头会有什么惊喜,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从桥的一头驶向另一头,总让游客满怀期待。
同里共有49座桥,它们将这个古镇串了起来。导游推荐记者一定要去“同里三桥”——长庆、吉利、太平桥。这三座桥连在一起,如同一个闭环,因此也有圆满之意。当地民谣曰:“幼童走三桥,读书好;姑娘走三桥,容颜好;小伙走三桥,前程好;老人走三桥,晚年好”。因此,镇上居民婚娶,一定要抬着花轿把这三桥都走遍,算是取大吉大利太平无事之意了。而当地老人在66岁生日里,吃过寿面后亦须来此三桥上走走,以图吉利长寿。
伫立桥上,眼前就是一幅绝好的江南水乡古镇风光图:人影、桥影在波光云影里荡漾;两岸绿柳轻抚,倒映水中;河中穿着蓝印花布的船娘,优雅地摇着小船,从桥下穿过,恰如吉利桥上的那副对联:“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烟火·人家
这园、这桥、这船,自然都是游客喜欢的,但要说到同里的灵魂,便是那缕缕烟火气。同济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说过:“同里最让人心头一软的,便是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其它地方的一些古镇都在不遗余力地搞开发的时候,同里却在千方百计地留住那一抹气息。陈建忠说,这里的居民才是这座古镇的主人,同里想给游客展示的,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这里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活着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里,而不是单纯的小桥、流水、人家。
他让记者随处在小巷里走走。走进曲折的长巷中,黛瓦粉墙下,裸露的墙砖,如一行行斑驳的篆字,雕刻着时光的影子,记者像一个时间旅客,在寻找着往日的岁月。两旁的民居家中,孩子在写作业,家庭主妇在准备晚饭,古镇千年的历史,似乎藏在这些细节中,把日子的光影一点一滴沉淀在这一砖一瓦和一石一木之间了。
走累了,倚在河边的长椅上,可以静静地吸吮着古镇的气息。初冬的傍晚来得早,4点多的太阳已是西斜,阳光洒在空气里,像一件薄纱衣笼在古镇上,满眼是温暖的金黄色。小河里,忙了一天的撑船的妇人,正坐在船里打着毛衣,好像不很关心今天载了几个游人;街上,艺人在石桥旁拉着二胡,曲调舒缓,像是在拉着自己的心情;咖啡馆里的伙计,正瞅着小河里过往的木船发呆;老板们沏上一壶茶,与客人谈古论今,你不叫他,他便不会叫你。
炊烟升起,饭香飘来,一口吴侬软语在呼唤玩耍的孩童回屋吃饭。菜不算丰盛,都是当地人家的日常所食,鱼虾是少不了的,还有本地产的香青菜、小作坊磨的豆腐,清淡而爽口。走进一户当地人家,主人热情地招呼你一起就座用餐,就像到了邻居家一般自在。
虽经几千年的洗礼,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依然充满生活的气息。就像桥下的潺潺流水一般,同里人从不与时间赛跑,他们慢慢地享受着时光,而时光也眷恋着这里淳朴的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