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电视剧如何更好地表达“中国梦”(“电视剧与中国梦”系列③)

杨状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1日   第 07 版)

  电视剧《正阳门下》

  电视剧《父母爱情》

  电视剧《推拿》

  “中国梦”是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梦想体系,可以是宏大的国族叙事、革命史诗、英雄传奇,也可以是温馨平易的社会万象、市井故事、邻里乡情。对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的“中国梦”表现而言,要将“中国梦”讲述得温馨感人、生动活泼、接地气而不悬空,最重要的还是人物、故事和情感。

  人物塑造的典型化与个性化

  拥有个性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叙事类文艺作品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对于更加强调当下性和日常性叙事的电视剧而言,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作品思想价值的实现,也决定着电视剧的市场效益与再生产空间。大凡能够形成品牌的电视剧,所依赖的往往不是风云轮转的剧情,而是能够持续深挖、丰富立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对“中国梦”的电视剧表达而言,将指涉时空繁复、理论体系宏大的概念,转换、演绎为生动可感的荧屏故事,除了必须依托电视剧叙事的特点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将人物、故事、时代和情感融合对接起来的手法和技巧,典型化即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个性特征和群体性特征的叠加与融合,恰是典型化手法的基本表现之一。“中国梦”是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融合,也是群体梦想和个人梦想的叠加,本身就兼具了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述社会个体或某一家庭逐梦经历及成长故事的“这一个”人物(或家庭)形象也总是会在某一个时点、某一个视角、某一处心情的审视下,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或家庭)擦身而过,存在着将经历重合、将影子叠加的机会与空间。电视剧讲述“中国梦”、塑造典型人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学会巧妙而稳定地把“某一个瞬间、某一个视角、某一处心情”下的人物状态定格,并将其带入到电视剧的“这一个人物形象”、“这一个家庭故事”和“这一个时空”的讲述中去。

  在这一方面,2012年播出的《温州一家人》,2013年播出的《老有所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014年播出的《父母爱情》《正阳门下》,都为当代“中国梦”的电视剧刻画做出了表率。5部剧的共同特点是:均以某一家庭中的核心人物为灵魂,截取时代进程中的不同断面,讲述了“同一屋檐下的故事”。从周万顺、赵银花、江木兰、黎阳、江德福、安杰、韩春明的身上,活脱脱奔涌出无数个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中的你、我、他的普通人形象。借助典型化手法,这些剧集在叙事中还超越了仅仅属于个体和家庭空间的“家族史叙事”模式,集中谱写了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当代社会整体情势的变迁和几代人追逐梦想的步伐。

  故事选择的时代性与多样化

  人物是电视剧讲述“中国梦”的关键和根本,而故事则是塑造好人物的平台和基础,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其实是回答电视剧讲述“中国梦”时应该着重表现什么领域和题材的问题。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都应该是电视剧在讲述“中国梦”的过程中可以纳入的题材。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中国梦”体系的当下性、社会性和全民参与性,大力推进和强化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尤其是其质量和品位,则应成为当下荧屏叙事讲述“中国梦”的首选领域。

  强调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除了基于其和“中国梦”的当下性、社会性、全民参与性等特点紧密吻合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是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当下创作中所面临的庸俗戏剧化和泛娱乐化趋势的一种纠正。在一片泛娱乐化的声浪中,作者往往以人为的戏剧冲突,替换掉对人文关怀的追索和对现实生活、时代精神深入腠理的刻画描写。由此所造成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讲述“中国梦”故事的两个短板则是:“现实题材剧却缺乏现实关怀的时代精神”,“现实题材剧却缺乏多样视角下的现代生活”。

  相比大量宫斗剧、家斗剧和娱乐婚恋剧的泛滥,近两年播出的《推拿》《有你才幸福》《老有所依》等剧集,在解决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内容覆盖不足、选题方向单一和表现力度弱等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做出尝试。以上几部电视剧均把镜头聚焦在日益突出却少有剧集关注的时代难题上,用静水流深的大篇幅、高浓度、重情感镜头记录下被时代大潮挤出生活中心的那一群人的生活状态——盲人、老人和空巢家庭。这部分群体在泛娱乐时代很难成为娱乐产业关注的中心话题,但与他们的生活相伴随的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养老问题、独生子女的孝亲与抚幼问题等,却是决定“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之一。

  电视剧讲述“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凝心聚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畏艰难、拼搏进取、自强自立、团结自信的时代氛围,就是要形成一种直面问题、敢于克服、厚德善美、友爱互助的社会情势。这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传播和讲述“中国梦”时所必须承担的使命,也是其在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表现什么样的内容、营造怎样的时代氛围和精神风貌时所必须考量的问题。以现实题材为主,坚持题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胸怀有视野、不回避敢直面、能化解勇担当、会讲述善引导,是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关键。

  情感表现的真实性与生活化

  叙事学家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影视作品的表现时,曾说过有三件事要避免:沉闷的场面、尴尬的论述和陈词滥调。这一观点其实点明了电视剧叙事中有关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真实鲜活、不矫揉、不造作。

  真实性不是自然主义,不是对生活流程不加选择和提炼的平铺直叙,而是在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反映出时代的整体情势和人们的集体心理。譬如《闯关东》一剧中对朱开山一家历经战乱而骨气不减故事的升华,就以史诗般的风格、大开大阖的叙事节奏和落地生根的逼真情感,演绎出中国人“世乱心不乱、人去德不息”的豪义节气。剧中的情感之所以大气而不显得矫揉造作,就是因为剧情的推进和讲述严格遵循了基本史实和生活自身的逻辑,将人物放回历史情境当场,以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彼时彼地的人和事。正是因为有了生活逻辑和本质真实的支撑,《闯关东》的情感表现才注入了生动鲜活的烟火气息,把一个乱世中“挣生活”的故事,讲述成了一个渴求家国富强的“自强中国梦”故事。

  随着近些年电视剧创作中跟风趋势和泛娱乐化现象的流行,在情感的生活化和真实性表现方面,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同时出现了不加剔选的自然主义倾向和刻意矫揉造作、追求夸张效果的表演主义倾向两种模式,前者会降低和减弱“中国梦”叙事的深度与力度,后者则会重返程式化、概念化的表演老路。解决电视剧表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情感抒写问题,就必须重提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坚持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原则;切实放下身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认认真真地把剧情结构理顺,把人物关系和生活逻辑理顺,进而在高度概括和凝练化了的镜头语言下,把人物间的情感张力保持到叙事进程的最后一刻,让观众体验到场景可还原、情境能再现、故事可复制,但情感契合却永远独一无二的审美快感。

  总之,我们要把故事的时代性、人物的典型化和情感的提炼升华作为电视剧“中国梦”叙事的基本策略予以完善和坚持。所谓“有故事、讲真情、树性格、立人物”的创作路径,故事是基础,情感是两翼,性格是血肉,人物才是最终可以持续生长的根本,只有处理好了四者间的关系,才能把握住“中国梦”电视剧叙事的灵魂和走向。

用身体演一出好戏
电视剧如何更好地表达“中国梦”(“电视剧与中国梦”系列③)
街头艺人持证上岗 非遗玩转金融圈
资讯
责编:郑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