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天,青弋江畔,一场名为“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的大型活动在安徽芜湖市一片废墟上展开。
很难准确描述这样一场活动——每个人捡一块旧砖,写上自己的名字,封存起来,很像是行为艺术。但成千上万人不计报酬,自愿参与,又很像是公益活动。
看着那装满旧砖、贴上封条的数千只木箱,应天齐百感交集。
“问砖”
秦砖汉瓦,断壁残垣。当人们提到砖这一最普通不过的建筑材料时,常常会想到过往几千年的沧桑。一块古砖,往往就是一段历史。而在艺术家眼中,它们又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
应天齐与砖有缘。1986年他走进安徽西递村,被那古朴的民居所吸引,创作了“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创下当时中国版画作品拍卖的纪录,奠定了应天齐在美术界的地位,同时让西递村名扬天下。
在西递村采风时,当地一位长者曾送给他一块从拆迁旧祠堂上留下的、写有“西递节孝祠”字样的古砖。后来,应天齐将这块砖打得粉碎,与现代材料融为一体铸造了一件大型仿古砖艺术作品,命名为《砖魂》。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应天齐以《砖魂》为代表的作品引起轰动。
作为首位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应天齐为什么会选择“砖”作为艺术主题?应天齐说,在中国,他看到了太多的拆迁和废墟,他感到惋惜、悲伤、无奈,甚至是愤怒。艺术家纤细的感情让他发问,对古城、古村的损毁可能失去多少再也找不回来的文化和传统?我们的建设和改造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寻砖”
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年从国家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盲目追求速度,不再搞大拆大建式的建设了。更让应天齐这个老芜湖人高兴的是,芜湖市领导在前些年的规划中,留下芜湖古城废墟,保留了其中若干老建筑,并为古城重建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
几年前,应天齐曾以芜湖“文化名人”的身份被市政府聘请担任古城改造规划总顾问。从那时起,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一心想给家乡父老交一份漂亮的答卷。
于是,应天齐策划了“捡拾古砖”的大型活动。将废墟中散落的古砖旧砖收集起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找寻”,是记忆的重温,是城市再生的前奏。从“留存、不要轻动”,到“找寻过去”,再到“新生命力”的孕育,通过这样的不同方式,让后人明白传统是什么,新的古城应该怎么建造。
“砖问”
上千箱古砖已经一一编号,带着芜湖人的期盼保存起来。在应天齐的设想中,这些古砖将在未来芜湖古城中心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古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标志。
应天齐对古城改造的构思,引起建筑界的关注。万科(上海)集团总规划师付志强、中南大学教授胡石、台湾建筑师刘克峰3人对此兴致勃勃,先后加入了这一项目。据了解,付志强、胡石等人组成的团队已经拿出了设计规划方案。在方案中,芜湖古城遗迹得到妥善安排铺陈,古民居、古街市风貌重现,古城格局与现代建筑元素浑然一体。
据悉,以“遗存·再生”为主题、以芜湖古城改造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展正在策划中,并将申报2016年“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这场“一个艺术家的故乡情结与三位建筑师的设计梦想”的对话,将以古砖为素材,从艺术和建筑两个角度,展示出一次“砖问”。
庄子说:“道在瓦壁”。天下大道,奥妙无穷。究其本质,也许就在一砖一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