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国际合作激活云岭麦田

陈云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1日   第 06 版)

  中外专家田间调研(云南省农科院供图)

  在云南,麦类生产的分量不可谓不重:麦类生产年播种面积超过1100万亩,占全省小春粮食生产的一半以上。其中,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于亚雄研究团队育成的“云麦”系列大、小麦新品种占到了全省大、小麦种植面积的1/3以上。

  回顾“云麦”的育种历程和重要突破,不难发现,云南省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长久而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功不可没。

  洋种质落户云南

  “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是要有丰富的育种材料,扩大品种遗传背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优良、高产、抗病等育种材料。”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麦类专家于亚雄研究员介绍,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快了云南麦类育种飞跃的步伐。特别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麦类种质引进、创新及应用方面,云南更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自2001年以来,9500份麦类种质漂洋过海来到云南,为云南麦类育种注入了新活力。云南省农科院从这些“洋种质”中试种观察筛选出980份种质,并向全国20多个育种单位进行分发,让云南成为全国引进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麦类种质的一个中心点。而一批新筛选出来的麦类品种,在云南的年种植面积超过了100万亩,也使云南成为全国直接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品种(系)面积最大的省份。

  新良种助农增收

  “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种质进行品种改良是云南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最佳途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麦类材料在云南直接种植的面积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于亚雄说,合作中,无论是直接利用(系统选育)还是间接利用(创新品种),成效都十分显著。不少经过系统选育的小麦品种,先后作为主体品种参与云南小麦品种更换,为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利用引进的麦类材料和技术,云南系统选育出的一批通过省、州市审定的麦类品种,如小麦新品种“S001”、“R101”、“91E001”及大麦新品种“S500”等,年种植面积超过了100万亩。

  这些品种高产优质、用途各异,促进了云岭农民增收。如,从引进的低代材料中筛选出来的强筋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是云南近年来解决小麦生产上锈病大流行问题的主要替换品种;“云麦57”是云南省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开展“国际小麦慢锈病穿梭育种”以来,新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质高产的小麦抗病新品种,表现出丰产、适应性广、高抗条锈病等优异特点,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的标准。

  云麦育种实现飞跃

  目前,云南麦类国际科技合作已从过去单纯的种质资源引进、信息交换,发展到人员培训、科学家在不同国别的穿梭育种等合作研究,其成果得到了各方认同和高度评价。如,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麦类种质的引进、创新及应用中,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选育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麦新品种“云麦39”、“云麦42”的选育,分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合作推动了云南小麦育种的科技进步。”于亚雄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材料在云南的成功利用,加快了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材料改良云南小麦的进程。在全省小麦品种选育中,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材料改良创新的自育品种占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云南旱地小麦的改良中成效尤为突出。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材料、技术创新育成的旱地小麦良种“云麦39”、“云麦42”,理想地继承了母本“云麦29”的抗旱耐寒的本土适应性及父本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品种的丰产、株型紧凑、适应性广等特点,集抗旱、耐寒、广适、早熟、高产、优质、抗锈于一身,备受种植、推广、销售、加工等部门和山区贫困群众的喜爱。这两个品种的种植海拔跨度为1000—2400米,推广速度和适应性创造了全省自育品种之最。同时,国际合作促进了云南小麦育种向品质育种的顺利转变。

云南大旅游 不一样的“风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述评)
为推进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作贡献
图片报道
国际合作激活云岭麦田
3条铁路有望年内开工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hw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