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西藏昌都强巴林寺:

藏东格鲁派第一刹(走进寺观教堂(7))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6日   第 05 版)

  强巴林寺外景

  发放电视

  义务植树

  僧人汉语培训班

  远远地便望见了这座城:蓝天白云,峰峦起伏。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中心地带,是进出西藏的东大门。杂曲和昂曲两水在这里汇合,成为了澜沧江的源头。澜沧江仅是流经这里的其中一条江河,怒江、金沙江也从这里的深山峡谷中蜿蜒而出。

  山上,是巍然静穆的庙宇,因地势高而愈显摩天接云。它坦然接受众生的朝拜,亦时刻庇护着脚下忠实的信徒。那就是藏东第一刹——强巴林寺。

  站在达玛拉山顶上,依山傍水的昌都城尽收眼底。强巴林寺依附于巍峨的横断山脉,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土壤层上。这座寺庙,是明朝时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以后,他的弟子建立的。

  传说强巴林寺的建立正是因第二佛祖宗喀巴之言。“将来在这两水间雄鹰落地般的岩岛上定能兴寺弘佛!”那年,宗喀巴途经昌都之时,曾作此预言,随后他便去拉萨,创立了格鲁派。1444年,在色拉寺学经的向生·西绕松布受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贾曹杰委派,来昌都创建了强巴林寺。

  

  ❶颂经、辩经,红衣僧人

  红土、红墙、红衣的僧人,这是强巴林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也许没有任何一种红,能显现出如此强大的、足以穿透岁月与生命的力量。这种喷薄而壮烈的力量,化作世间的声响,也许措钦大殿浑厚的颂经声,便是最好的表达。

  在我到达昌都的第二天早上,就看到了强巴林寺千人颂经的震撼场面。

  循声而去,措钦大殿堂内坐满僧人,甚是壮观。僧人们左右摇晃着身体,闭目念经,颂经声时而清远喃喃,时而抑扬顿挫,宛如天音缭绕在大殿内。闭目聆听,此处即是菩提净地,一切尘世之声都戛然消失了。走廊和台阶边则堆满了僧人们的藏靴,进入大殿的僧人都是赤脚的。提着糌粑桶的僧侣也是如此,坐在走廊与大殿之间的台阶上,准备给颂经的僧人添加食物。他们的赤脚如强巴林寺扎根于昌都城一样,紧贴于藏东红土之上,就如他们的心,赤诚一片,虔敬地裸陈向佛。

  强巴林寺住持宗洛·向巴克珠介绍,目前每天清晨7点,强巴林寺的法号吹响,全体僧人就要起床。20分钟后,法号第二次吹响,僧人们就要拜佛、念经。当第三次法号吹响时,僧人们就要进入大殿念经,一直到10点。期间,寺庙会供给早餐和4次茶。之后,僧人们会进入辩经场进行2个小时的辩经。12点,15个班的僧人们会按照班次回到大殿念经3 小时,中间会有午饭和3次喝茶时间。

  不一会儿,颂经结束的僧人们纷纷走出措钦大殿,急速穿戴规整。他们成群地涌向辩经场。这是一座柳树成荫的小院落,地上铺着鹅卵石,大家分组开始辩经。一群群的僧人团团围坐,每圈围坐的人群中间则有一位僧人,立在当地,忽而抬腿跨步,两手相击,手上还有串珠飞舞;忽而俯身探头,向坐中一人咄咄逼问,大有不问倒对方不罢休的态势;兴奋处还会嚎叫连连,声彻树林,这声音此起彼伏,兼有围坐者的哄笑、啸叫之声,震人耳鼓,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在这些每日功课结束后,僧人们回到扎仓还需要背课,一直到晚上7点,各班的班长会进行检查,如需外出须向“格贵”( “格贵”俗称“铁棒喇嘛”,是负责管理僧人生活和学经纪律、纠查犯戒行为、掌管僧人名册的僧职)说明。这样严明的纪律,使强巴林寺更加和谐有序。

  ❷九千多万元,修旧如旧

  昌都强巴林寺是藏东康区最早、最大的格鲁派寺庙,格鲁派的祥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卡白,年堆冲贡嘎扎西、三世达赖索朗加措等著名的高僧都曾在该寺任住持,闻名全藏的昌都强巴林寺传达承十三世堪布,后由帕巴拉三世通娃顿丹起由历代帕巴拉活佛主持该寺,当时该寺在康区已有130个分寺,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

  寺庙以大经堂和帕巴拉等四大活佛的官邸为主,周围建有护法殿、辩经场、印经院、度母殿以及九大扎仓的佛殿等建筑。整个建筑以藏式风格为主,主殿顶部借鉴内地歇山式金顶,院落重叠,殿堂林立,金碧辉煌,规模宏伟,堪称藏东寺庙的经典之作。1962年,被列为首批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自强巴林寺恢复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正在全面展开。这项被列为“十二五”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总投资9378万元的强巴林寺维修保护工程,将于今年底全部竣工。

  强巴林寺第一期古建筑本体维修工程总投资3178万元,于2014年6月完工,主要对杜康大殿、护法神殿、印经院三处古建筑进行了维护修缮。2013年5月23日陆续开工建设第二期文物修缮与周边环境改善工程,总投资6200万元,二期工程包括帕巴拉寝宫金顶、寺庙围墙、转经路以及排水、消防、安防等设施的改造。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左右,完成投资4340万元,全部工程将于今年底竣工。

  负责强巴林寺维修项目的负责人王良国介绍,工程施工的工匠均为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和昌都的藏族工匠,像维修房顶也是专门运来了“阿嘎土”,由一人负责一平方,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周的“打阿嘎”,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工序,寺庙的彩绘严格按照传统的矿物原料进行绘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文物安全,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保留或采用了大量文物的原形、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维修后整体面貌与原面貌基本保持一致。

  “此次修缮工程全部施工以‘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为原则。”据这位负责人介绍,针对措庆大殿等建筑屋顶出现的破损和渗漏,此次修缮专门从拉萨运来西藏传统建材“阿嘎土”重新铺设。

  强巴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舒敏江书记对记者说,此次投入这么一大笔资金对寺院进行修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宗教事务的关心和重视,此次修护将为僧众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据他介绍,寺院计划根据当地信教群众的需求,免费提供印经场所和设备。

  ❸僧人“入世”,都有民族梦

  “国家的安定、生活的富足,给我们带来了优越的修行环境,才能体现信仰的自由,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作为年轻僧人,我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实现这样的中国梦做着努力。”强巴林寺年轻僧人登增元丁说。

  身高185厘米,鼻梁上的那副眼镜为他清秀的外表,又增添了几分儒雅气质。从小崇尚佛学、梦想成为一名僧人的他,几年前毅然放弃名牌大学录取,进入强巴林寺修行。

  这位年轻僧人精通藏、汉双语,并且还会操作电脑,目前在寺庙里担任着对外交流的重任。随着强巴林寺日益增长的参观量,加上登增元丁有着流利的藏、汉语水平,对于寺庙的文化、宗教方面的小故事,他都言无不尽地讲给参观的游客和朝拜的信众们听。“我还开通了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在那里我可以了解时政大事,随时上传一些关于寺庙佛事活动的照片,还能记录我个人的日常生活情况,这样让大家可以多了解强巴林寺宗教方面的文化,也能让朋友们与我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用科技网络来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为了让僧人们能够方便直观地了解社会动态。去年7月份,当地政府给该寺的29栋、800多间僧舍全部安装了数字电视,这是昌都地区第一个安装数字电视的寺庙。“以前僧人们都是通过收音机来了解新闻,得知僧舍里安装了数字电视,大家非常欢喜,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僧舍打开电视机。”登增元丁说。

  舒敏江书记对记者介绍说,目前昌都地区500余座寺庙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舍舍通”和“寺寺通”,同时,昌都地区还重点抓水利建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1个,维修改造人饮解困工程点495个,解决9205名僧尼及寺管会人员等的饮水安全问题。

  舒敏江书记说,近两年,所有的僧众在寺庙所在地办理集体户口,办理户口后,低保、医保等各种社会保障全部跟上来,落实到位。据他介绍,目前强巴林寺在编僧人参保率达到100%;146名符合条件的特困僧人全部实现低保。

  强巴林寺还率先在昌都地区寺庙中开办僧人汉语培训班,安排6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精通藏汉双语的管委会干部担任老师,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藏汉干部“一帮一、一帮多”相互学习。

  洛嘎在强巴林寺出家已经20多年了,目前担任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曾经连续13年当选西藏自治区和昌都县人大代表,代表僧侣行使选举权利。对于近期实施的“两保一险”(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他感到很欣慰。

  “国家的这些政策让我们这些僧侣感到很安心,很温暖。两保一险政策的落实让僧侣的健康有了保证,也解决了后顾之忧。”

  强巴林寺带给雪域高原的是另一个世界,一座隐藏在横断山脉深处的宫殿。极目望去,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亘古的雪峰,显现着大自然的慷慨恩赐;眼前所见,宏伟的建筑,绚丽的瑰宝,刻苦的修学,昭示着藏传佛教那令人震撼的永恒魅力。

藏东格鲁派第一刹(走进寺观教堂(7))
帕巴拉活佛们的爱国情怀
萨嘎达瓦节
辩经大法会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