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古老葡萄沟旅游新名片

本报记者 赵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1日   第 07 版)

  葡萄架上挂起了二维码标牌

  农家乐外景

  中外游客蜂拥而至
  (昌黎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赵珊摄

  9月初,位于渤海之滨的秦皇岛吹起了阵阵秋风。记者从市区驱车约一小时抵达昌黎县,曹操所作《观沧海》中提及的碣石山就在这里。绕过这座名山,来到西山场村,一条堪与新疆媲美的葡萄沟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

  农家乐新建小酒窖

  西山场村依山而建,背靠碣石山主峰,村前弯曲的山路,被搭起的葡萄架串成一条绿色长廊。漫步其中,视线所及之处,缀满了葡萄,香甜的玫瑰香、饱满的巨峰、纤长的美人指、多汁的马奶,一串挨一串,伸手可摘。路两旁的农家,经营着农家乐,挂牌标示的采摘价格,是平均5元1斤,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

  “姑娘,坐下歇歇,尝尝咱自家酿的葡萄酒。”翡翠轩的女主人马凤伟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她把我们迎进自家的小旅馆,这是两栋别致的小楼,里面分设标间、大床房和农家大炕。房间内整齐干净,装了空调,热水全天供应,上观景阳台可看小河。“在这儿住一晚多少钱啊?”马凤伟笑着回答:“一间房平均80元,节假日人多就加10元钱。旺季得提前预订。”

  同行的昌黎县委宣传部刘艳丽告诉记者,翡翠轩是村子最早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之一,10年间已颇具规模,接待能力达到200人,是葡萄沟的样板户。

  从餐饮、住宿、采摘到品酒、卖酒,翡翠轩的农家乐内容不断丰富。让马凤伟没想到的是,最初只是自家饮用的酿酒,如今受到了游客的喜欢。她家的自酿葡萄酒产量从最初的一年三五斤扩大到现在的1000多斤。为了更好地储存这些红酒,还建成了葡萄沟第一个家庭酒窖,不但存酒,更成为了游客参观、品酒的好去处。我们在小酒窖参观了手工酿酒,尝一口刚酿好的红酒,只觉满口留香。

  葡萄沟是这样一鸣惊人的

  昌黎葡萄沟如今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可在20多年前,它还是藏匿在深山老峪的小山村。这里种植葡萄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村子四周都是山,缺少耕地,村民世世代代依河岸阶地而居,利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一切可见缝插针的地方,栽植葡萄谋生,逐渐在深山河谷构筑了一条长达五六华里的用葡萄秧架织就的绿色长廊,无意之中创制了一道天然景致。只是这里的村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从未意识到这葡萄景观能吸引来游客,改变他们的生活。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到昌黎县挂职副县长的中科院高级工程师姚文权,有一天见到了西山场村里村外长长的“葡萄路”,当即惊呼:这就是祖国北方沿海地区罕见的“葡萄沟”!随后,他撰文《山沟里藏着金凤凰》,公布在昌黎发现了“北国葡萄沟”。至此,当地村民才恍然大悟:祖祖辈辈原来生活在美景之中。

  随后,游客慕名而来,悄然改变着这里的生活。政府又在葡萄沟的道路硬化、节点绿化、长廊改造等基础设施上做了许多文章,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如今,全村上百户人家都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不少家庭年收入二三十万元,远远高于周边没有做旅游的农民。

  葡萄架挂起二维码

  我们走进吉祥农家院,发现葡萄架下挂着几个醒目的二维码标牌。“欢迎扫一扫,关注我们”。老板马家祥夫妻均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做生意时喜欢引进一些时尚的玩意儿。“除了村里都有的传统项目外,我们还免费指导爬山,并提供包车等服务。”

  在十里长廊的尽头,有一座冀东民居典型四合院“赵家老宅”。它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越了200多年的岁月沧桑,如今依然是藤萝满院、硕果累累。“赵家老宅”天然、质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在葡萄沟一带,像这样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地方还有不少,例如被称为大禹治水系船处的“天桥柱”、素有“京东第一大佛殿”之称的千年古刹云峰寺、130年高龄的葡萄树王、有千亩“空中草原”之称的大平顶以及栗树沟、马莲峪、王家山等人文景观,达数十处,都已被开发成景点,为游客休闲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悉,目前葡萄沟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经拟定,力争三五年内建成一个集生态游、乡村游、红色游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新兴旅游观光胜地,让它成为秦皇岛旅游的新名片。

古老葡萄沟旅游新名片
宜春:用纪录片展示禅宗圣地
用文化感召力锻造企业凝聚力
责编:尹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