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发布会焦点。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落实非遗保护工作,关键是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补贴,而从2011年开始,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此外,针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文化部将会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非遗研究、传承和生产创作的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是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的。然而,“传承无人”的难题仍然有待破解。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由于现在掌握“非遗”技艺的人大都是高龄的老艺人,这些技艺已到了即将消逝的边缘。如果不及时让有“活化石”之称的老艺人出来传艺,极有可能会出现无法挽回的损失。正如多年从事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
此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吐槽中国的非遗保护。他在谈到非遗传承人保护时说,中国非遗传承人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些艺人已经离开文化原生地,都到旅游景点卖艺去了。所以,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人卖艺’。”
应该说,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国逐渐引起重视。中国政府自2006年起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但要让“非遗”技艺永续永生,除了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外,由政府出面请老艺人收徒传艺,不啻是非常及时的“非遗”保护举措。
任何一种技艺和艺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演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非遗”传承人身怀的绝技都是长年累月磨出来的,并非一日之功。过去,一位拥有绝技的高人,绝不会轻易向外透露自己的秘密,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传男不传女。
现在经过政府牵线收徒传艺,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绝技传授给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他们在享受并发展自己所持有的“非遗”权利的同时,还将担负起传承后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保“非遗”后继有人,这的确是一大进步,令人击节叫好。可以说,只要师徒传承教学相长,扬长避短,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