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

三位学者的一天(拳拳之心)

李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09日   第 07 版)

  傅崐成
  研究领域:国际海洋法、英美合同法等。
  台湾屏东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南海研究院院长。
  2012年,入选“千人计划”。

  韩家淮
  研究领域:应激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
  安徽淮南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7年8月,从美国回国工作。2012年,入选“第七批千人计划(溯及以往项目)”。2013年12月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赵金保
  研究领域:电化学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
  安徽安庆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0年12月,从日本回国工作。2011年8月,入选“千人计划”。

  编者按

  “千人计划”是中国引进人才计划的大手笔。

  自2008年12月实施“千人计划”以来,国家吸纳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他们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

  那么,这些成果是如何得来的?我们挑选了厦门大学的三位“千人计划”入选者,从旁记录他们真实的工作轨迹。

  

  傅崐成:

  心系国家海洋权益的台湾学者

  上午9时,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2014年国际法暑期研修班在厦门大学召开。傅崐成坐在台下的人群中,尽管身体小恙,但还是极认真地听完了近3个小时的会。他说,这些讲座是“挺好的一个机会”。

  62岁的傅崐成是出生于台湾屏东的北京人,其父为满族。早在13年前,傅崐成便来到大陆工作,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在台湾和大陆两边跑。渐渐地,傅崐成爱上了大陆的生活。尤其是厦大的人和环境,更是让他认为,“这是一个做学问的海角乐园。”

  2011年底,傅崐成带着太太全职来到大陆工作,出任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以南海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机构,也是厦大为这个知名的国际海洋法专家量身搭建的平台。

  在开了一上午的会后,傅崐成简单用了午餐,没有休息,直接来到厦大逸夫楼咖啡厅,随身的布包里带着药。下午2时,几个同事准时来到,讨论开始,主题关乎《中国海洋法学评论》这本期刊。这是一本两岸四地五校合办的海洋法期刊,拥有国际刊号。编委会便设在厦大的南海研究院。

  今年年底,这本中国第一个海洋法学术期刊将迎来创刊10周年。傅崐成和他的同事们要做的是将所有中文版译成英文版。迄今仍剩8期约80万字的工作量。任务很艰巨。

  “大家就算再累再难,也要在十二月份之前把翻译工作全部完成。两套丛书一定要如期出版,学术研讨会也一定要开,我们要借此机会在两岸四地再推广一下……”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傅崐成用低缓的音调布置着工作。因在美国多年,言语中还不时夹杂着几句英语。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只是让傅崐成操心的一个“小事”。他常开玩笑地说,从北极到南海,都在他操心的范围内。

  虽然仅成立两年多,但厦大南海研究院在业界已是名声鹊起。很多人说,这一大半是两鬓斑白的傅崐成的功劳。该院行政秘书张霞说,他怀着一颗很大的海洋梦的心,在倾尽心血地建设这个国家智库。

  现在的成绩似乎还不足以让傅崐成满足。他希望,未来的南海研究院能够在国家海洋维权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建言献策,并发挥专业学者的批判力量,反驳国际上歪曲中国的言论。

  

  韩家淮:

  爱和学生一起吃饭的院士

  炎热夏日的正午,韩家淮没有像平日里那样和学生们一起去食堂吃饭,而是参加了学院里的教授午餐会。

  教授午餐会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于2009年设立,目的是为了促进老师们的沟通交流,统一吃盒饭。这一天的教授午餐会主要讨论了该院暑期夏令营的事。

  午餐会后,韩家淮直接回到了办公室。他没有午休的习惯,一般早上9时多到办公室,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2时多离开,有时还会更晚。因学院搬到了厦大翔安校区,离家较远,韩家淮申请了一间宿舍,和学生们“混”在一起。

  韩家淮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最近正在做的研究数据和文献资料。几天前,韩家淮刚昏天黑地地忙完两件事: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完成了题为“炎—癌信号互作在肿瘤发展以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课题的答辩;作为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迎接科技部一行的评审验收。

  一个下午,电话很少。韩家淮就这么一直静静地在房间里撰写将要投稿的文章,但是办公室的门一直开着。

  门开着是韩家淮的一个习惯。学生张荧荧说,“只要门开着,我们就可以随时去找他”。当然,韩家淮也会不时地从这扇门走出,走进对面的实验室,看看学生们的实验进展或和学生们聊聊。和学生们聊天,是这个学者放松和调节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

  下午6时左右,三四个学生“如约”来喊韩家淮去食堂吃饭。7年前,韩家淮回国后,为了增进和学生的交流,逐渐形成了学生“陪吃饭”的规矩。中午是本科生陪吃,晚上是研究生陪吃,学生们还做了张“陪饭日程表”,张贴在韩家淮的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告示栏上。

  韩家淮和学生们边走边聊来到食堂,选了菜花、木耳、蒸蛋,主食是白粥、馒头。坐定后,韩家淮话匣子再次打开:“今年新出台的推免生政策,大家讨论一下……”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致,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20来分钟,晚饭结束。韩家淮和学生们再次回到实验室。等待他们的是,晚7时将要开始的每周一次的实验室组会。

  正在准备组会材料的韩家淮的助手张芳林说,“这么多年来,韩老师一直都保持着高涨的科研‘热情’,大家都羡慕他有这么好的精力。”

  谈到实验室的科研情况,张芳林说,“我们最终在文章上‘秀’出来的东西,还不到我们工作的十分之一。”每当学生实验遇挫的时候,韩家淮都会去安慰大家。韩家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失败了不要紧,好好地总结下经验教训再来。”

  继而,张芳林又补充说:“千万别以为韩老师只在工作上带动大家。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赵金保:

  有着丰富企业经验的科学家

  同样是在一个月末。早上8时刚过,赵金保发动了停在厦大思明校区的车子,准备前往34公里之外的厦大翔安校区。这样的行程,一周里,赵金保要往返至少4次以上。

  2012年底,已在日本待了近20年的赵金保回国,来到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担任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那时起,这个有着丰富企业经验的学者将厦大的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化学化工学院位于厦大的思明校区,因是老校区的缘故,赵金保在这边的实验室仅有60平方米左右。该校翔安校区启用后,学校专门给赵金保辟出约5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的实验室,建起了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中行工业动力及储能蓄电池研发中心、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化学储能与转化平台等,让赵金保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约45分钟后,赵金保到达了翔安校区文宣楼。简单喝了口水后,赵金保叫来了课题组的学生,听取他们关于新的电池存储体系的研究进展汇报。

  这是赵金保课题组最近正在攻关的课题,也是电池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赵金保课题组和中航公司联合攻关“高安全性锂电子动力电池用功能隔膜”课题,并获“国家863计划”支持。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高性能的二次电池,日常手机等中用的全是这种电池。赵金保课题组的技术创新在于,在锂离子电池的绝缘隔膜上涂上了一层可耐1000度高温、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几十分之一的陶瓷粉层,有效防止了电池短路,避免电池爆炸,大大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希望我们能研究出更轻巧、更安全、更环保的电池体系。”这是赵金保给自己定下的研究方向。

  学生们关于课题的汇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送走这拨学生后,已经许久没喝水的赵金保拿起手边的矿泉水瓶“咕嘟咕嘟”灌了几下。紧接着,第二拨学生又被叫了进来。这是几个准备申请国家某课题的博士后,赵金保看了他们的申请报告,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建议意见。

  博士生李雪说,只要不出差,赵金保都会在实验室里“泡”着。最让李雪佩服的是,每次出国回来,赵金保都“不倒时差,直接工作”。

  这次采访三天后,赵金保和中航工业的科研人员一道赴日本考察,准备将在洛阳的那条生产线从300万平方米扩建至3000万平方米。同一天,厦门大学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暨‘七一’表彰会”,赵金保获评2014年福建省高校和厦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

  

  后记

  厦大有迷人的人文环境。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以才引才”、“逐步过渡”等灵活机动的引进方式和“情意感人、待遇招人、事业留人”等多项举措;尤其在“事业留人”方面,厦大根据学科和实际需要,为学者“量身”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留住了一大批人才。

  目前,厦大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46人,其中“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三位学者的一天(拳拳之心)
大胆想 小心走(创事记)
年轻人择业:不只听父母的啦!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