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在全媒体时代“跟习大大去出访”

——海外网“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反响热烈

牛 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6日   第 10 版)

  9月11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连访问了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4国。

  这样重要的外交访问,海外网自然不会错失报道良机。海外网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习小组”栏目对此次领导人的出访进行“零距离”实时报道,将“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文章在海外网首页头条呈现,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海外网手机网、客户端、微博等移动端平台将报道推向全世界。

  这并不是海外网第一次实现新闻报道的全网首发,但此次系列报道引发的传播N次方效应却有其特殊之处。不同于传统官媒的常规报道,这次习近平主席出访稿件中公开发表了大量有关领导人出访的具体细节甚至花絮,引起媒体与读者的广泛关注。用笔者一位新闻同行的话来说就是:“好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地阅读体验了,还是关于领导人的公开报道!”

  作为此次习近平出访的“贴身采访”系列稿件,“跟习大大去出访”从标题上就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是经由官方媒体发布的公开稿件,却不同于以往凡涉及到领导人的稿件必正襟危坐的高姿态,一声“习大大”就拉近了读者与领导人的距离。此系列稿件中有一篇以《听马尔代夫儿童喊“大大”》为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国领导人在异国深受孩子喜爱的场景。在国内的读者读到此,同样感同身受,一位海外网微博网友直言“为习大大点赞,为这样接地气儿的报道点赞”。

  再看具体内容,领导人的独家、高清、近前照片,口语化、甚至网络化的遣词造句,细致贴心的解读与分析,这些都是此次“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一篇《你想知道的故事》中,对习近平牵手彭丽媛走下班机的描述是这样的:

  “这个镜头,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记者群中杀出重围捕捉到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有没有:-) 两个人默契十足,举手投足太有范儿了!”

  如此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如此不拘一格的报道方式,如此及时且丰富的信息发布,甚至会在语句结尾处标注网络通用的表情符号。归结起来,就是真正从受众角度增强了阅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兴奋点。也难怪此系列报道在海外网微博端带来7万多的阅读量。

  不仅是读者表扬与点赞,媒体同行也纷纷给予关注甚至开展讨论。《东方早报》开篇点题:“跟习大大去出访”是否“可复制”?文章提到,此系列稿件“光看标题就让人欲罢不能,非要一口气读完才能解渴,紧接着又盼着读下一篇”。

  微信公号“智谷趋势”看来也是关注“学习小组”很久了。文章称,早在7月底习近平拉美行的系列报道中,“学习小组”已经开始独家公布领导人出访的细节,认为“这是此次官方背景的新媒体对习近平访问中南亚的微信实时报道的一次预演和准备”。

  而“澎湃”则将焦点对准两个公众号:“镜鉴”已经公开身份,是《人民日报》国际部旗下的微信公号,但“‘学习小组’则身份不明”。其实如果足够关注“学习小组”文章,不难发现在其底部均有“海外网-学习小组专栏”的字样。想来,也不怪“澎湃”不敢将“学习小组”与官方媒体关联起来,毕竟,“跟习大大去出访”的报道风格确实颠覆了外界对官媒关于领导人出访报道的一贯印象。

  什么?你还想知道这组出访稿背后更多的“写作内幕”?其实,与其关注什么渠道什么背景,不如感受下这组稿件诞生的意义与价值,显得更“高大上”一些。当然,对于奋战在采编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应该点个赞的。要知道,这几天他们大多也是“忙得赶不上饭点”呢!

  忍不住还是想透露个秘密:别以为这组出访稿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孕育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小组”组员等人在“私聊”中轻轻松松定下的选题与思路。用组员的话来说:没什么敢不敢、行不行的问题,只要坚持新闻原则、坚守立场底线,谁说对领导人的出访报道不能可敬可亲、趣味无穷了?写着愉快,读着轻松,何乐不为?

  就这样,“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在官方权威信源、亲切化解读、移动端平台输送的全媒体整合形式下,走红网络与媒体。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短短9天时间里,这组稿件就得到500多家新闻网站的转载,其中不乏凤凰网、大公网等境外媒体。

  可以说,“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是首次尝试通过新媒体渠道对领导人进行独家、公开的报道,也是新媒体时代下对严肃类新闻报道的语境与文风进行改革的有益尝试。别忘了,出访之前习近平主席曾专门召开会议,指出传统媒体要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从“跟习大大去出访”开始,原来新闻报道也可以很好看。

  (作者系海外网评论频道编辑) 

中国-东盟信息港呼之欲出(网上中国)
在全媒体时代“跟习大大去出访”
在线教育还需挤掉泡沫
网友评报
责编:徐 蕾 邮箱:xulei@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