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心怀家国 吴子牛

赵晓兰 汪伟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19日   第 10 版)

  导演吴子牛给《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演员讲戏。

  “只要编剧敢写,我就敢拍。”刚刚在中央台热播完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导演吴子牛说,“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红色革命历史剧,我坚持认为它是一部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能够播出就代表着中国的政治进步。”吴子牛本是中国当代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虽然改拍电视剧,但那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对民族的忧患与责任,在他身上依然十分明显。

  人生因高考而改变

  对吴子牛来说,拍这部剧不光是“命题作文”,“我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跌跌撞撞,它跟我的关系太密切了。”这部剧,是吴子牛拍给自己和同龄人的“致青春”。

  吴子牛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擅长诗词书画,在四川乐山一带很有名。他的父母都是师范学校的老师,父亲教心理学和教育学,母亲教古典文学。这样的家庭,再加上亲戚中有一些国民党的关系,吴子牛小时候的经历并不愉快。

  如同《邓小平》里的田源、夏建国等热血青年,吴子牛也当过知青,曾插队落户到四川乐山大渡河南岸的安谷人民公社。1972年,因为文艺特长,他考上了当地的毛泽东文艺学校,毕业后加入了乐山文工团,演话剧。

  1977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高考恢复。吴子牛正好赶上了这趟车。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当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信件后,吴子牛在河边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不敢看自己是被拒绝还是被录取。直到天黑了,他才忐忑不安地拆开了这封薄薄的信件,借着路灯的微光,看到自己被录取了。他兴奋地跳进河里,“只有冰冷的河水才能让我冷静下来”。

  吴子牛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那届学生分成3个阶层,第一种是“世家子弟”,像陈凯歌、田壮壮、赵劲,他们的父亲陈怀皑、田方、赵丹都是电影界前辈;第二种是“干部子弟”,如胡玫、李少红;第三种是“平民子弟”,如吴子牛、张军钊。“但是我们的成长经历是相似的,都像白纸一样,饥渴地学习电影这种新鲜事物。”吴子牛说,“之所以要感谢邓小平,是因为他反对血统论,认为人的出身不重要,只要本人爱国、努力就行。我们班里还有‘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的女儿,没有邓小平的指示,很多人是不可能招进来的。”

  念剧本把领导念哭了

  毕业后,吴子牛被分配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他自认被“文革”耽误了青春,于是一踏上工作岗位便“只争朝夕”。他的处女作是《候补队员》(1983),拿到剧本后,他花了1个月的时间从头至尾重新写了一遍,没日没夜地写。写完之后,他回到厂里念给领导听,念了4个多小时,嗓子都哑了,只见领导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尽管拍摄条件极其艰苦,但《候补队员》一鸣惊人,在国内最权威的金鸡奖评选中得了最佳故事片特别奖。

  1984年,吴子牛还带着这部处女作去国外电影节参展。当时国内正值国庆日,有一天他跑步回到旅店,看到电视上转播天安门阅兵。当镜头切至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的画面时,他热血上涌,眼泪哗哗地流。“没想到过了很多年,我又亲手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

  吴子牛的第二部片子《喋血黑谷》(1984)当年卖了280份拷贝,为厂里净赚了18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潇湘厂见这位新人又得了奖又给厂里赚了钱,就给了他很大的创作自由,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放手玩“艺术”。

  吴子牛剖析自我,“时代在我身上打下了一辈子的烙印。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有梦想,能吃苦,心怀家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拍过《南京大屠杀》《国歌》等细腻悲壮的电影,也拍过《天下粮仓》《贞观长歌》等磅礴大气的电视剧。但内在里,他一直是个寡言、孤僻的人,身在文艺圈,不喜欢去结交圈子。而拍摄的片子,却极具爆发力,尤其喜欢在战争中挖掘深层的人性,有人送给他个名号“嗜血导演”。

  (据《环球人物》报道) 

尚长荣 做平常人 演不平常的戏(当代英杰)
心怀家国 吴子牛
非常好声音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